罗默的知识外溢增长模式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428页(5321字)

罗默是新增长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其博士论文《动态竞争性分析中的外在性和收益递增》(1983)和《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1986)中,继承了斯密、歇尔和艾林·杨等人的递增收益思想,运用并扩展阿罗和宇泽弘文等人的动态分析框架,结构外在性、产出生产中的收益递增和新知识生产中的收益递减等三个因素,提出了一个具有内生技术变化的竞争性均衡长期增长模式,其中长期增长主要是由富于远见的、利润最大化的经济主体的知识积累的努力驱动的。

在罗默模式中,生产性投入的专业化知识(知识视为一种基本形式的资本,即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的积累是长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它不但自身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而且能使资本和劳动等其他要素也产生递增收益,进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收益递增保证了长期增长。从而在罗默模式中,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随时间变化而递增;投资率和资本收益率可能随资本存量的递增而递增;跨国间的人均产出水平不再趋同。

而且,所有这些结论不必依赖于任何特定的外生技术进步、跨国差异或人口的增长,惟一重要的是放弃通常的递减收益假定,赋予生产性投入要素知识以递增的边际生产力。

一、罗默模式的假定

1.追循阿罗的思路,假定边干边学普遍存在于各个厂商的投资之中,即一个厂商的资本存量的增加会导致其知识存量的相应增加。这反映了阿罗关于知识及其生产力收益源于投资和生产的基本思想。

2.假定知识具有外溢效应,每一厂商的知识是公共品,其他厂商可以毫无代价地得到它。换句话说,知识一旦被发现,它就会迅速在整个经济中外溢。这个假定暗含,每一厂商的技术变化与整个经济中的边干边学,进而整体资本存量的变化成比例。

罗默指出,这个外在性的存在是竞争性均衡存在的基础。

3.假定新知识自身生产具有递减的规模收益,即给定一定时点上的知识存量,研究投入的倍增不会取得倍增的新知识。这一假定是为了确保消费和效用不致增长得过快。

4.假定作为生产投入的知识具有递增的边际生产力。

这是罗默模式最核心的假定。由于知识不能享有完全的专利和保密,一个厂商创造的新知识对其他厂商的生产具有正的外在性,使作为知识存量和其他投入函数的消费品生产具有递增收益,更精确地说,知识可以具有递增的边际产出。

5.由于新生产的私人知识只能部分地保密且不能专利化,罗默就用一个二阶连续可微的生产函数F来代表厂商i的技术:函数F是厂商专业化投入ki(知识存量)、所有其他投入要素Xi(如物质资本、劳动等)以及经济中的总知识水平k的函数。假定只有知识存量可以扩大,而由X向量代表的要素供给是固定的,这暗示物质资本、劳动或人口规模均保持不变。

若N为厂商数目,则总体知识水平K=∑ki

6.假定生产函数F(ki,K,Xi)对于任何固定的K值而言,F是关于ki和Xi的一次齐次(homogenous of degree one)的凹(concave)函数。

根据F关于ki和Xi的齐次性以及F关于总知识存量K的递增假定,就可推得F具有递增的规模收益。对任何λ>1有:

F(λki,λK,λXi)>F(λki,K,λXi)=λF(ki,K,Xi),

即是说,生产函数从社会观点看具有整体(global)知识的递增边际生产力,即对于任何固定X,假定F(ki,NK,Xi)是关于k的凸(convex)函数而不是凹函数。

这进一步强化了F收益递增的假定,这正是这个生产函数区别于阿罗、利维哈里(Levhari,D.)和谢辛斯基等模式中的生产函数之处。

7.假定追加的知识可以由放弃(forgoing)的现期消费生产出来,但这种权衡替代(tradeoff)不是1∶1(one-for-one)的关系,知识自身的增长是收益递增的,在研究中投入Ⅰ量的被放弃消费,具有现期私人知识存量k的厂商会生产一个知识资本的增长率k=G(I,k)。

假定G是一次齐次的凹函数,则积累方程可表示为:k/k=g(I/k)[其中g(I/k)=G(I/k,1)]。此外,假定g以常数α为上界,即给定私人知识存量,在研究中追加投资的边际产品Dg下降得如此迅速以致g是有界。

8.假定单个消费者的偏好采用可加可分的贴现形式:U(c)e-ρtdt,其中ρ>0是主观贴现率,函数U是二阶连续可微的严格凹函数,定义在正实数上,且U(0)等于一个有限值或-∞。

9.假定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视价格为既定,所有的厂商都视总知识水平为既定。

二、罗默的无穷上限(infinite-horizon)增长模式

在上述既定的基础上,罗默定义了两个最大化问题:社会最优化问题和竞争性均衡(人工最优化)问题。首先令k(0)表示经济中每一厂商的初始资本存量,假定厂商数目和消费者数目相等,令X=,f(k,K)=F(k,K,),F(k)=f(k,Nk)=F(k,Nk,)(社会计划者面临的整体凸性的生产函数),对所有t≥0,在k≥0约束和初始条件k(0)=k0下,有:

maxU(c)e-ρtdt

s.t k/k=g[(F(k)-c)/k]

以及 maxU(c)e-ρdt

s.t k/k=g[(f(k,K)-c)/k]这两个最大化问题的区别在于生产函数上,在第一个社会最优化问题中,生产函数是凸性的,且不随时间变化;在竞争性均衡最优化问题中,生产函数是凹性的,它依赖于路径K(t),进而依赖于时间的变化。

在《收益递增与长期增长》一文中,罗默运用几何相位图(geometry of the phase plane)的方法来刻画竞争性均衡和社会最优化的特征。为了确保均衡的存在和防止知识资本的爆炸性增长,罗默对知识资本增长率强加了一个限制,即不管偏好及政府政策如何,知识资本会收敛于一个任意参数α。

由此,罗默模式就无法给出一个显性解。1991年中国学者谢丹阳博士在美国《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递增收益与递增的增长率》一文中指出,罗默对投资技术所作的限制纯粹是出于处理技术的考虑,没有充足的经济根由,因而是完全不必要的。因此,谢丹阳认为,通过采用传统的投资技术,即令g(z)=z,就可以给出罗默模式的显性解,更明确地表示竞争性均衡与最优均衡、均衡增长率与最优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1.技术

结合阿罗的边干边学假定,可令罗默模式中厂商Ⅰ的生产函数为:

Yi=f(ki,K) (1)

其中Yi、ki分别是有代表性厂商i产出和人均资本存量,K是经济的总资本存量。罗默认为新资本与新知识之间是以固定的比例生产的,因而K就不仅测度总资本存量,而且测度厂商可获得的总知识。又因为每一厂商相对K很小,所以它们都视K为既定。

假定经济中有N个厂商,则总资本存量K就为:

如果每一厂商扩大ki,则K就会相应增加并产生一个使所有厂商的生产率上升的外溢效应。具体地,罗默采用了一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假定所有厂商都是相同的,即有:

f(k,K)=AkαK1-α (3)

其中α体现了知识的外溢效应,0≤α≤1,因而生产函数具有递增的规模收益。

令K=Nk,由(3)式可得知识资本的社会边际产品为:

f/k=AN1-α (4)

令K既定,可得知识资本的私人边际产品为:

f/k=AαN1-α (5)

从(4)、(5)式可知知识资本的私人和社会边际产品是关于N和ki的递增函数,但两者大小不一,私人边际产品小于社会边际产品。

2.竞争性均衡和最优均衡

假定不变替代弹性的效用函数形式,即令U(c)=c1-α-1/1-σ,其中c是人均消费,0<σ<1是跨时替代弹性,那么在给定路径{K(t)}及初值对所有t≥0,在k≥0约束和初始条件k(0)=k0下,具有无限生命的有代表性消费者的跨时效用最大化问题就可表示为:

根据汉密尔顿函数(Hamitionian),可定义一个汉密尔顿方程H:

H=maxU(c)+λ[f(k,K)-c] (7)

由汉密尔顿方程的一阶条件,并对任何强加均衡条件K=Nk可得:

c-σ=λ (8)

λ=λρ-λAαN1-α (9)

k=AKN1-α-c (10)

TVC(Transversality Condition)∶

lim #-ρt=0 (11)

则(8)、(9)、(10)、(11)式以及初始条件k(0)=k0就描述了竞争性均衡k(t)的路径。

最优均衡与竞争性均衡的差别是后者视K(t)既定,因而对最优均衡而言,(9)式可重写为:

λ=λρ-λAN1-α (12)

则(8)、(9)、(10)、(12)式以及初始条件k(0)=k0就描述了最优均衡k(t)的路径。

3.均衡增长和最优增长

由(8)、(9)式可得均衡增长率g为:

g=c/c=(AαN1-α-ρ)/σ (13)

由(8)和(12)式可得最优增长率为:

g*=c/c=(AN1-α-ρ)/σ (14)

由(13)式可知,均衡增长既与外生技术进步没有关系,也与人口或劳动力的自然增长率毫无关系,因此罗默模式是一个完全内生化的技术进步增长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确保增长率为正但不会使效用趋于无限的条件是:

AαN1-α>ρ>1-σ/σ(AαN1-α-ρ) (15)这个条件的第一部分暗示经济增长率g>0,第二部分保证取得的效用是有限的,并使TVC成立。

由上述均衡动态分析可知,人均产出可以无限增长,增长率随时间变化可能单调递增,并主要受下列因素的影响。

第一,它受经济的总知识存量的影响。由于总量知识具有正的外溢效应,则一个社会总知识存量越多,则经济增长率就越大。第二,它受厂商知识投资决策的影响。如果厂商更多地投资于专业化知识,则不仅能增大自身知识存量,而且使总知识存量增加,并进而产生使整个产业生产率提高的外溢效应,而这又会提高增长率。

第三,它受储蓄率的影响。

上一篇:新制度主义 下一篇:拉姆齐增长模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