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18页(714字)
关于通货膨胀在国际间传递的原因和机制的理论。
可分为4种:①社会成本推进分析。认为世界性通货膨胀的原因是社会冲突,如劳资矛盾和跨国公司的政策等,提出“工会好战性的示范效应”,只要一国工会要求提高工资,各国工会就会竞相仿效,也要求提高工资,从而提高成本,使通货膨胀得以在国际间传递。②凯恩斯分析论。强调支出变动对产量的影响和贸易乘数在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中的作用。
认为外国总需求的提高会增加对本国出口品的需求,通过外贸乘数作用会数倍提高国内生产和收入水平,在国内达到充分就业时,只能刺激国内总需求,导致价格上升。③北欧模型。认为国内经济分为两大部门,从事国际贸易商品生产的开放经济部门和只从事供给国内消费的封闭经济部门。当世界市场价格上升后,开放经济部门的价格会跟着上升,引起该部门名义工资率上升,封闭经济部门的工资率会向开放部门的工资看齐,从而推动国内整个物价水平的提高。
④货币分析论。认为世界性通货膨胀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世界货币供应量的过度增长是通货膨胀上升的主要原因。该理论就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提出了两个假说。
第一,单一价格规则,即任何同类商品以同一货币表示的价格在不同地点的差别不会超过两地间的运输成本。在该假定下,不同国家同类产品的价格差异会很快地由国际间的价格调整消除,从而会使各国通货膨胀率相同。第二,国际收支差额传递机制。当一国货币供应量不变,国外货币供应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会出现顺差,导致国际储备货币流入,如果中央银行不采取冲消政策,国内货币供应量就会增加,公众把超过其需求量的货币用于购买商品、劳务和证券,造成国内总需求扩大,引起通货膨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