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均衡和内部均衡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18页(895字)

内部均衡指一国国内经济处于稳定、协调增长的状态,主要指标是经济达到充分就业而又没有通货膨胀。

外部均衡指一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相协调,主要指标是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即没有大量的赤字或盈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们成为西方宏观经济政策的两大目标。

在这两种均衡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如在内部均衡实现时,由于充分就业,工资水平较高,不利于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从而不利于实现外部均衡,因为出口减少或进口增加对国际收支不利。

西方经济学家就此提出了许多解决办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类:①从微观经济着手的措施,如采取适当的贸易政策(出口补贴、进口限额等),加强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以加强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使得在充分就业、工资水平较高的条件下国际收支仍能保持平衡,从而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②从宏观经济政策着手的措施。在这方面研究作出突出贡献者是英国着名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E.Meade)和他的学生罗伯特·蒙代尔(R.G.Mundell)。

米德认为,如果一国只使用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或价格调整(如物价、工资率、汇率的变动)两种政策之一种,要同时达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非常困难、甚至为不可能。例如,一国国内通货膨胀严重,国际收支有顺差时,使用紧缩货币政策可以压缩总需求以降低通货膨胀率,却会因本国出口商品价格水平下降而增加国际收支顺差。

相反,如果让本国货币升值,虽然可以减少顺差,却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会加重通货膨胀。但是,如果同时使用上述两种政策,就可以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其中又以用浮动汇率政策实现外部均衡最为有效。蒙代尔认为,战后的布雷顿森林制度实行的是固定汇率,使米德的理论失去了现实基础。蒙代尔分析了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搭配使用问题,他指出应区分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机制和作用。

货币政策影响利率水平,引起资本的流出流入,适宜于解决国际收支问题。财政政策影响政府和私人支出,有利于解决失业、膨胀和经济增长问题。

因此,在维持汇率不变的情况下,通过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搭配,亦能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