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惕夫之谜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55页(974字)

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在贸易中,各国出口的商品是本国拥有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是本国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并在生产中密集使用这种要素生产的产品。

这一理论与许多国家的贸易模式相吻合。然而美国经济学家华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运用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1947年美国出口行业和与进口竞争的行业的资本存量与工人数量的比值进行了计算,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里昂惕夫将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的比率(Kx/Lx)和与进口竞争的产品的资本-劳动的比率(Km/Lm)进行计算,结果是:出口产品每一个劳动力一年中所使用的资本为14010美元(资本-劳动的比率为14∶1),然而与进口产品竞争的行业的产品,每一个劳动力一年中所使用的资本为18180美元(资本-劳动的比率为18∶1)。也就是说,当时美国的(Kx/Lx)/(Km/Lm)=14/18=0.77。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是世界公认的资本最富裕的国家,其劳动力是相对稀缺的。按照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美国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即上述比率应该远远大于1。

里昂惕夫本人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对于美国的出口产品和与进口竞争的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了多次的计算,并用多种方法进行验证,其结果与第一次的相同。这一结果引起了经济学家的关注,人们称此为里昂惕夫之谜。

许多经济学家对里昂惕夫之谜提出了种种解释,里昂惕夫本人比较推崇人力资本的观点。

即认为,当时美国的教育程度是世界上最高的,教育本身是一种投资,一些非熟练的劳动者转变为熟练的劳动者,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进行培训。美国的劳动者接受了较高水平的教育,这些科技专业劳动者本身是一种资本的积累,他们更类似于资本,是一种人力资本。美国出口行业比与进口竞争的行业使用的熟练劳动力更多,因此其出口产品是人力资本密集的产品,而不是单纯劳动密集型产品。

里昂惕夫认为,由于美国的工人比外国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即美国工人一年劳动的产量是外国工人一年劳动产量的3倍,因此美国工人所使用的资本应乘以3。但有的经济学家很难接受这一观点。

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仍然值得进一步探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