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逆转
书籍:西方经济学大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55页(696字)
当两国消费者偏好上的差异要大于资源禀赋上的差异时,就有可能出现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的预测完全相反的贸易模式,这种情形被称为需求逆转,如图所示。
在图中,Ⅰ国为劳动力丰裕国,Ⅱ国为资本丰裕国,X为劳动密集型产品,Y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按照赫克歇尔-俄林模型,Ⅰ国应出口X,Ⅱ国应出口Y。
但两国消费者的偏好却大相径庭,都强烈偏好各自的出口产品,即Ⅰ国消费者的CIC曲线偏向X轴,Ⅱ国消费者的CIC曲线偏向Y轴。
在贸易之前的自给自足状态下,Ⅰ国在A1点进行生产和消费,Ⅱ国在A2点进行生产和消费。
进行贸易之后,在统一的国际贸易条件(TOT)下,Ⅰ国在B1点生产,在C1点消费,贸易三角为△C1B1D1,Ⅱ国在B2点生产,在C2点消费,贸易三角为△C2B2D2,Ⅰ国现在出口的是B1D1单位的Y产品,而进口C1D1单位它原本具有比较优势的X产品,贸易模式正好和H-O模型预测的相反。
需求逆转的发生来源于对H-O模型相同消费偏好假设的放松。
它给出了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一种解释,即如果美国消费者强烈偏好资本密集型产品,尽管资本密集型产品是美国的比较优势产品,应该出口,但美国仍要进口这类产品以满足过大的消费需求。在经验分析中消费模式的国际比较并未发现消费偏好上的显着系统性差异,故需求逆转并未得到实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