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内贸易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57页(652字)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世界贸易中出现了产业内贸易,即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种产品,以及同一产品的中间产品,如零部件和元件参加贸易的现象。

例如,日本出口丰田汽车到德国,同时进口德国的奔驰汽车;美国出口汽车的零部件到日本,又从日本进口汽车的零部件。出现这种贸易现象的原因用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比例理论是不能解释的,当代国际经济学的专家们提出了新的解释,从而形成了现代的产业内贸易理论。

一般情况下,产业内贸易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是因为许多同类产品有着不同的特性;第二,由于地球上的不同地区,在同一时期有着季节的差异,导致一些地区在某一季节出口这一产品,而在另一季节又进口同种产品;第三,由于一些国家国土面积比较辽阔,国内贸易运输费用常常比国际贸易的运费要高,因此,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

但是为什么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产业内贸易会迅速发展?为什么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产业内贸易所占比重会日益增加呢?其原因主要有四点:第一,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国际分工深入到制造业内部,出现了“水平分工”的结果;第二,在制造业内部同一产品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投入的要素比例不同,从而促进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第三,战后跨国公司的广泛发展,其专业化生产,以及内部中间产品的转移,都是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出现的,从而加强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第四,战后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的突飞猛进,为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提供前提和条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