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经济政策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688页(1307字)

比较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同一种经济政策在不同国家的效应的差异及其原因,以及在面临相同或类似的经济问题时各国采取的经济政策的差异及其原因。

比较经济政策学与比较经济学的另外两个分支——比较经济发展学和比较经济制度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因为,任何一种经济政策都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环境中和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被制定和实施的,它总是负有巩固、完善或修正制度条件,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的任务,因此在进行不同国家的经济政策及其效应的比较时,不可能脱离比较经济发展学和比较经济制度学的已有的研究成果,而比较经济政策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也将推动比较经济发展学和比较经济制度学的研究工作。

尽管从18世纪到20世纪中期的漫长时期内,西方经济学家曾对各国的经济政策进行过比较研究,但比较经济政策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学科,它的产生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

1956年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所着《经济政策:原理与设计》一书,被认为是比较经济政策学的开创性着作。

在这本书中,丁伯根按照经济政策的性质和任务,提出了经济政策设计的原则,把经济政策分成若干类别,探讨了各自的适用范围。这本书不仅被一些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是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指导性作品,而且也被他们看成是比较经济政策研究的重要依据。

70年代和80年代内,美国的莫里斯·博恩斯坦(Morris Bornstein)、瑞典的林德贝克(A.Lindbeck)、日本的小宫隆太郎等人都在比较经济政策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使比较经济政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与比较经济学的研究相似,比较经济政策研究中也明显地受到一般经济理论的学派影响。

一般经济理论上的分歧也反映于各个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上,从而他们通过比较经济政策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也很不相同。例如,在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发生滞胀时,各国政府都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其中,有些国家主要采取财政紧缩政策,有些国家主要采取金融紧缩政策,另有一些国家(例如北欧国家)则基本上通过扩大国际贸易、收入指数化和国内劳资协议等方式来应付滞胀局面。各国采取的对策的后果也不一样。

于是在具有不同学派倾向的比较经济政策研究者心目中,对这些国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的评价显然不同。倾向于经济自由主义的研究者把经济政策的得失归因于自由市场机制起作用的强弱;而倾向于国家干预主义的研究者则认为,可能是由于政策措施不配套或政策措施不得力,才导致某些国家的滞胀现象难以消除。当然,也有些比较经济政策研究者介于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这两个极端之间,在评价各国经济政策的利弊得失时带有折衷性的观点。

比较经济政策学是有实际应用意义的。

对西方经济学家在这个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可作为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动向和政策动向的参考,也可以在制定我国经济政策时作为借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