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鲁东,P.J.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西方经济学大辞典》第1155页(1211字)

1809~1865

法国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者、经济学家、无政府主义的创始人之一。

出身于手工业者家庭,曾当过旅馆雇工、排字工人,与友人合伙经营过印刷作坊。他靠自学写了《普通语法试论》(1837)并获贝桑松大学奖学金。此后,他到巴黎成为职业作家,曾担任《人民代表报》编辑。1848年6月当法国国民议会补选时,他被选为巴黎的代表。为实现社会改革计划,1849年他筹建“人民银行”,但正式营业前,因发表反政府言论被捕,组建银行的计划夭折。路易·波拿巴政变时蒲鲁东被释放。1858年他又因写文章攻击教会被判刑,他因之逃亡比利时,1862年回国。主要着作有:《什么是财产?》(Qu ést ce que la propriété?1840)、《经济矛盾体系或贫困的哲学》(Systéme des contradictions économiques ou Philosophie de La Misère,1846)、《19世纪革命的总观念》(Idée générale de La Révolution au XLXe Siècle,1851)等。

蒲鲁东用唯心主义辩证法研究经济学。

他认为经济范畴是人们头脑里纯理性运动的产物,不懂得经济范畴是社会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在他看来每个经济范畴都有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它们互相矛盾互相斗争,两者综合已出现新的经济范畴。经济范畴的发展则引导出社会的演进。

蒲鲁东以此思想方法批判资本主义。他认为“财产”这一范畴包括好坏两个方面,坏的方面即私有财产制度,它造成了富人对穷人的奴役,使财产所有者不劳而获,享受别人的劳动成果。好的方面是保证劳动者占有自己使用的生产资料和享受劳动成果。

他实际上主张保存小生产的私有制,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

蒲鲁东还由人们的自由意志引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认为二者的综合形成“构成价值”,即交换根据生产时耗费的劳动进行。财产所有者是通过不等价交换掠夺别人的劳动成果,因此要实现等价交换,就要改革流通。他提出创立交换银行,组织生产者之间按照耗费劳动进行等价交换,同时向生产者发放无息贷款,使他们摆脱货币的奴役。在他看来这样就可以消灭剥削,使生产者获得全部劳动产品。

他的这种在保存小生产者私有制的情况下,用组织交换消灭剥削的主张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蒲鲁东的最终理想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博爱基础上的无政府主义社会。他认为政党和政权都危害个人的绝对自由,应该全部废除。由此,他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

蒲鲁东的学说、他的改良主义的计划和无政府主义主张在1848年革命后对法国工人运动和国际工人运动均有很大影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