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37页(4516字)

【内容介绍】:

可以说,现代意义上的货币供给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要比货币需求理论的形成晚得多。

这是因为,以前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包括凯恩斯在内)把货币供给看作是中央银行能完全控制的外生变量,因而不研究货币供给的决定过程,只研究当中央银行决定改变货币供给量时,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化。然而,事实上,中央银行并不能绝对地控制货币供给,能够直接控制的只是基础货币,而基础货币对全部货币供给量的影响,取决于商业银行和非银行公众的行为(盛松成、施兵超、陈建安,1992,第112页)。由于这些行为并不是独立于经济运行的外生变量,因此,货币供给就可能是一个内生变量(Dennis,1981,p.178-180)。所以,自60年代以来,费里德曼和施瓦兹(Friedman and Schwartz,1963)、卡甘(Cagan,1965)、安德森(Anderson,1967,p.6-13)以及乔丹(Jordan,1969,p.10-19)等许多经济学家对货币供给的决定、货币供给的经济影响以及货币供给的控制等货币供给理论进行了大量研究,特别是在此期间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货币供给模型。

在现代的银行必须持有不少于存款总额一定比例的现金作准备的部分准备金银行制度(fractional reserve banking)下,货币供给模型一般包括三个变量:第一,货币基础(B),它等于公众持有的通货(C)与银行准备金(R)之和,由中央银行直接控制。第二,准备金-存款比率(r),它是银行准备金占存款的比率,由银行的经济政策和银行管制法决定的。第三,通货-存款比率(c),它表明的是公众以通货(C)的形式持有多少货币和以银行存款(D)的形式持有多少货币的偏好。因此,货币供给取决于货币基础、准备金-存款比率和通货-存款比率,或者说,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银行和公众的选择影响着货币供给。

我们先从货币供给(M)和货币基础的界定开始:

M=C+D (1)

B=C+R (2)

(1)式表明,货币供给是通货与银行存款的总和;(2)式表明,货币基础是通货与银行准备金的总和。用(1)除以(2)式,得到:

M/B=(C+D)/(C+R) (3)

(3)式的右边分子和分母同除以D,得到:

M/B=[(C/D)+1]/[(C/D)+(R/D)] (4)

从(4)式可以看出,由于C/D就是通货-存款比率(c),R/D就是准备金-存款比率(r),再把B从左式移动右式,所以,

(5)式说明了货币供给与上述三个变量的关系。其中,(c+1)/(c+r)就是所谓的货币乘数。这就是着名的被很多经济学家引用(Bain,1976)或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展(Johnson,1971;Pierce and Shaw,1974)的货币供给方程。

从(5)式可以看出,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货币基础对货币供给具有倍数效应,所以,货币基础有时也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 money)。至此,我们可以看到三个变量(B、r、c)的变化将使货币供给发生怎样的变化:

第一,货币供给与货币基础成正比例关系:货币供给将与货币基础呈同比例增加。

第二,准备金-存款比率与货币供给呈逆相关:准备金-存款比率越低,银行的贷款越多,货币乘数增大,货币供给增加。

第三,通货-存款比率与货币供给呈逆相关:通货-存款比率越低,公众以通货形式持有的货币基础数额越少,银行以准备金形式持有的货币基础数额越多,银行能够创造的货币越多,货币乘数增大,货币供给增加。

(5)式是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可以有很多方法予以扩展。

扩展1:现金外流概念的扩展。在上述货币供给模型中,现金外流(cash drain)只是以公众持有的通货占存款的固定比率来表明,但其他原因也可以引起现金外流。扩大银行信贷产生的存款可能用于购买外国商品和服务,现金可能从本国经济流向外国部门;公众也可能利用这些存款购买政府证券,现金外流至财政部的账户上;还有一种可能情况就是部分存款创造由那些没有任何种类的银行账户的人获得,也出现了现金外流,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部分人的比例会下降。

所有这些因素都会引起现金外流,因而返回到银行系统的比例下降。这个比例称为再存款比率(a),可定义为:

a=1-c-x (6)

其中,c仍然是通货-存款比率,x则代表所有其他外流占银行存款总额的比率。

就第一轮来看,银行将贷出(1-r)△R,保留r△R作为准备金。可是,后来只有a(1-r)△R返回银行系统,则再贷款的数量是a(1-r)2△R,…。

显然,由于a这个比率降低了,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自然会相对减少(Dennis,1981,p.186-187)。

扩展2:银行存款概念的扩展。

假定定期存款的准备金比率(t)与活期存款的准备金比率(d)不同(Jordan,1969,p.10-19)。

准备金比率对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的影响取决于定期存款的准备金比率(t)与活期存款的准备金比率(d)之间的差额和存款总额中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的构成。显然,相对于活期存款的准备金比率而言,定期存款的准备金比率越低,存款总额中定期存款的比例越大,那么,货币乘数和货币供给就越大。因此,方程式(5)决定的货币供给和货币乘数也受货币定义中是否包括定期存款的影响。

如果定期存款不包括在内,那么,货币供给的乘数效应就要小一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货币当局在决定货币供给数量时,要注意c和r的稳定性。

因为,如果假定c和r是固定的,而现实中它们已经变化了,那么,依据货币基础数据预测的货币供给可能是不准确的。许多经济学家(Tobin,1963;Crouch,1968,p.143-152;Sheppard,1971;Burger,1975,p.3-8)在对c和r的经验研究发现,c和r的确是变化的。

。【参考文献】:

货币需求模型(Models of Money Demand)

Anderson, L. C., 1967, Three Approaches to Money Stock Determinat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49.

Bain, A. D. ,1976, The Control of the Money Supply,Penguin, Harmondsworth.

Burger, A. E., 197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etary Base and Money: How Close?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Louis Review 57.

Cagan, P., 1965, Determinants and Effects of Changes in the Stock of Money 1875-1960,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rouch) R. L., 1968, Money Supply Theory and the U. K. Monetary Contraction 1954-56, Bulletin of the Oxford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30.

Dennis, G. E., 1981, Monetary Economics, Longman Group Limited.

Friedman and Schwartz, 1963, The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 S. A. ,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Jordan, J. L., 1969, Elements of Money Stock Determination,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51.

Johnson, H. G., 1971, Macroeconomics and Monetary Theory, Gray-Mills.

Pierce, D. G. and D. M. Shaw, 1974, Monetary Economics, Butterworths.

Sheppard, D. K., 1971, The Growth and Role of U. K. Financial Institution 1880-1962,Methuen.

Tobin, J., 1963, Commercial Banks as Creators of Money, in D. Carson, ed., Banking and Monetary Studies, Irwin.

盛松成、施兵超、陈建安,1992,《现代货币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