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57页(8319字)

【内容介绍】:

经济模型的作用在于能使经济学家分离经济变量之间的主要关系,并探究改变这些关系的逻辑结果。

大多数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运行时,一般首先想到用某种模型来表达其思想,这些宏观经济模型主要包括支出模型、ISLM模型和总供求模型。我们简单介绍这些模型的构建,并对它们进行比较分析。

1.支出模型

在所有宏观经济模型当中,支出模型是经济学家们最为熟知的。该模型是由一个会计恒等式和决定国民支出各要素的许多方程式组成。

在大多数情况下,该模型假定是一种简单线性关系:

(1)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如下:

Y——国民收入

C——消费

I——投资

G——政府支出

X——出口

M——进口

消费支出C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可支配收入等于国民收入Y减去税收T):

C=α+β(Y-T) (2)

进口M是国民收入Y的一定比例:

M=dY (3)

出口X、政府支出G以及投资I都是外生决定的:

X=X0 (4)

G=G0 (5)

I=I0 (6)

倘若税收收入在规模上也假定是固定的,那么,模型的解可以通过把方程式(2)~(6)代入(1)式得到:

这正是众所周知的“乘数”方程,该乘数告诉我们外生支出的变化将引起国民收入变化多大。乘数的值取决于收入循环流量中“漏出量”的大小,或者说取决于边际储蓄倾向(1-β)和边际(以及平均)进口倾向d。

依据这个模型,所有措施都来源于外生支出的改变。倘若存在着没有利用的资源,那么,产出就完全由需求决定。

供给因素是消极的,并没有成为国民收入的决定因素。

因此,按照这个模型,因果链条是从外生支出开始,通过乘数作用,传导到国民收入。

这个框架虽然非常简单,但足以解释“凯恩斯革命”的实质。在存在着未利用资源的情况下,国民收入能在某一“均衡状态”下得到确定。

倘若外生支出不足以产生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那么,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政府应当利用财政支出并与税收相结合,在经济衰退时期刺激经济,而在经济“过热”时期“紧缩”经济。概括地说,这是反周期预算政策的理论依据。

支出模型可以用图1来描绘。图中的45°线代表会计恒等式或总供给,因为它表明了国内支出与产出相等的点。

图1 支出模型

C线和M线分别代表消费函数和进口函数,C+I0+G0+X0+M代表国内总需求,它决定了国民收入(或产出)Y的均衡水平。因此,收入和就业的增加可以通过政府支出从G0增加到G1来实现。

倘若,总需求提高到C+I0+G1+X0-M,那么收入提高到Y1。可见,改变政府收支(G和T)的预算政策可以用来调整经济活动的水平。

毫无疑问,研究宏观经济学的任何人都要首先掌握支出模型;对于这种众所周知的模型,我们无需过多的阐述,但有两点必须明确说明。

第一,该模型中的所有变量都是“实际”值,也就是说,它们已按适当的价格指数平减过了。因此,通货膨胀没有影响。虽然大家都在讲当总支出在充分就业情况下超过总产出时存在着“通货膨胀缺口”,但在该模型中,通货膨胀对于解决这种不一致性没有任何作用。

第二,该模型对经济的供给方面只字未提。实际上,该模型假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而完全可以考察总支出来解释国民产出的决定:国民产出是需求决定的。

显然,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与严重衰退有关,但是,在接近充分就业的情况下,该模型的价值就出现了可疑之处。

2.IS-LM模型

支出模型充分解释了凯恩斯革命的实质,但它不是凯恩斯(Keynes,1936)《通论》的模型。

希克斯(Hicks,1937)在对此解释时加入了一个程式化的货币部门。货币部门有两种资产,即货币和债券,它们的供给与需求决定了利率,利率又是债券的收益。

在假定投资行为对利率灵敏的情况下,利率变化通过投资行为影响到实际支出。从支出部门到货币部门的逆向关系也存在,因为出于交易目的的货币需求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这样,方程式(6)现在变成:

I=δ-εr (8)

(8)式表明,投资与利率逆相关。货币需求和供给的方程式是:

Md=φY-ηr (9)

Ms=M0 (10)

(9)式表明,货币需求随着收入的提高而增加,随着利率的提高而下降。

(10)式表明,货币供给是外生给定的。

利率之所以影响着货币需求,因为它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

由于任何不以货币持有的金融财富肯定是以债券形式持有,所以,无需规定债券市场方程,故债券需求恰好是货币需求的倒数。

图2描绘了货币市场,其中,货币需求线是在Y既定的前提下画出的,所以,Md线描绘了利率r与货币需求或投机需求的关系。当Y的水平提高时,Md线向上移动,其原因是为了交易需要更多的货币。因此,在货币供给既定的情况下,Y的水平越高,利率水平r就会随之上扬。

从支出部门来看,利率水平越高,对收入水平Y的降低压力就越大,因为上扬的利率会减少投资,通过乘数作用降低国民收入。

图2 货币市场

因此,我们不可能分别求解出货币部门或支出部门,因为彼此的结果相互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所采纳的程序是描绘出利率与收入组合的两个轨迹,这两个轨迹分别表明了每一部门的均衡。这两条线相交之处决定的Y和r的值是整个模型的均衡值。

在图3中,LM线是在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供求相等)情况下的Y和r组合构成的,IS线是在支出部门均衡(即注入等于漏出)情况下Y和r组合构成的。

图3 均衡总需求

这个模型也有以实际值决定的变量。

货币价格水平不改变,所以,Y的变化就是实际产出的变化。不过也可以考虑价格水平变化,只是要固定实际收入Y(比如说,在充分就业情况下为Y0)。

于是,Y不再是一个变量,p引入到货币需求方程中,该方程变为:

Md/p=φY0-ηr (11)

(11)式表明,实际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固定情况下的利率。虽然货币供给是名义的,但货币的需求要根据其实际购买力而发生变化。因此,价格水平的提高将降低实际货币供给。在实际收入既定的情况下,如果名义货币供给是既定的,则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使货币供求相等的利率将上扬。为了弄清这一点,假定在图2中,横轴代表M/p,Ms向左移动。在Ms既定的情况下,Ms/p随着p的提高而变小。

倘若充分就业实际产出是固定的,那么,货币供给增加的最终结果是价格水平与M按比例增加。这就是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结果,这种结果的出现是因为该体系中的所有实际变量都假定是固定的。结果,在均衡中,可能仅存一种实际货币存量。

名义货币存量的增加将被价格上扬所抵消,直至初始状态的实际货币存量得到恢复为止。然而,我们并不能从中了解到通货膨胀率的情况,因为这只是一种比较静态模型而不是动态模型。我们知道,货币供给的一次性增加将导致价格水平一次性上涨,但我们不能说出这种调整的时间路径是什么样。

我们现在继续讨论上述的实际收入是变化的、价格是固定的模型,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货币因素如何影响实际变化。货币供给的变化不直接影响支出。相反,它首先导致一种资产组合的调整。货币的超额供给是债券的超额需求,导致债券价格上升,这等同于利率下跌。

只要(各种)支出对利率是敏感的,那么,初始货币供给增加会引起实际变化。最近的研究成果在利率与固定投资尤其是与消费之间建立了明确的联系,而且从货币到支出的这种联系很可能更为直接。

超额货币供给不仅用在债券上,也用于商品上。

倘若超额货币供给直接用于商品上,这表明投资的利率灵敏度证据对于判断货币对经济的影响并不重要,相反,我们应当期望找到出现在支出方程中的超额货币余额项,诸如消费函数。在没有规定完全的跨时最优化模型(在该模型中支出和资产的时间路径同时得到选择)的情况下,很难把资产存量纳入支出函数。

因此,IS-LM模型的吸引力恰恰就在于它的支出和资产选择的可分性。

3.总供求模型

支出模型和IS-LM模型实质上是解释总支出的方法,而总供求模型则加上了供给面,也就是说加入了生产部门,从而决定了就业水平和实际产出水平。这实质上假定资本存量是固定的。

因此,存在一个把产出与可变要素(劳动)联系在一起的生产函数。

劳动力的雇佣达到边际劳动产量价值等于工资率那一点,劳动供给也假定取决于工资率。

Y=f(K,L) (12)

(12)式表明,产出是资本和劳动的函数。

Ld=θ(w) (13)

(13)式表明,劳动需求取决于工资率。

Ls=μ(w) (14)

(14)式表明,劳动供给取决于工资率。

该部门的均衡可仅用劳动的供求来说明(如图4所示)。

这里,需要强调两点。第一,就业增加(减少)仅与实际国民产出增加(下降)有关。这是因为,在给定的生产函数(12)中,劳动是惟一的可变投入。第二,我们需要考察劳动需求和供给曲线是取决于货币工资率还是实际工资率。

图4 劳动市场均衡

稍做思考就可断定,企业应当只对实际工资率感兴趣。如果产出价格和货币工资率一同增加,那么,实际产出和就业不会改变,这时,货币工资等于边际劳动产量价值。

因此,有理由假定劳动需求取决于实际工资。至于劳动供给,假定它取决于实际工资也应该是合理的。

然而,有时假定工人对价格上扬抵消货币工资增加的程度估价或预测不足。因此,对劳动供给可以做出两种不同的假设:一个是劳动供给取决于实际工资,二是劳动供给取决于货币工资。

倘若劳动供求都取决于实际工资,那么,产出和就业的决定与名义价格和工资无关。产出价格的上升并伴随着货币工资的增加不会产生实际效应,因为实际工资不会变。可是,如果劳动供给取决于货币工资,货币工资的增加并伴随着价格的按比例上升,就会增加劳动供给。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价格还是实际产出都会增加。

现在,在价格水平和实际收入作为内生变量的情况下,就可以推导出所谓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在劳动供给取决于实际工资的情况下,改变产出的价格不会引起产出的实际价值变化。

在生产部门中,没有任何因素发生变化,因为所有名义值都一同变化,相对价格不改变。如图5所示,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产出是固定的,与价格无关。

图5 总供给与总需求

当劳动供给是货币工资的递增函数时,情况就十分不同了。现在,只要货币工资增加,就被认为实际工资增加了,就会提供更多的劳动。

如果价格上升而货币工资增加很少,那么,劳动供给就会增加(货币工资已经上升了),与此同时,劳动需求量会增加(实际工资下降了)。因此,就业和实际产出会有所增加。

总之,基于对劳动供给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货币幻觉这种假设,随着价格上扬,产出的供给将增加,总供给曲线将有正的斜率。这种修正后的模型称为总供求模型A,而把垂直总供给曲线的模型称为总供求模型B。在工人能够正确地预测价格水平时,总供求模型B可以被认为是一种长期状态;在没有完全预测到价格上升时,总供求模型A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短期情况。这种预测到与未预测到的总需求变化间的差异正是新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的核心。帕金和白德(Parkin and Bade,1982)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未预测到的总需求政策才具有实际效应,但这个结论完全取决于总供求模型A和模型B之间的这种差异。

总需求曲线完全根据IS-LM模型推导出来。如前所述,IS-LM模型用来决定实际收入或价格水平,但不能同时决定这两者。可是,现在我们看到,在所有外生变量(特别是名义货币供给)的值既定的前提下,价格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实际收入水平降低。

这不是因为在单一市场需求情况下价格上扬会降低需求量,相反,这是因为在名义供给既定的前提下,价格水平上涨会降低实际货币供给。结果,LM曲线向左移动,利率上扬,实际支出下降,从而实际收入下跌。因此,总需求曲线的斜率是负的(如图5所示)。所以,当只考察IS-LM模型时,价格水平上升将导致实际收入水平下降。

我们把IS-LM模型与总供求模型综合在一起进行考察。在IS-LM模型中,能够使IS曲线向右移动或使LM曲线向右移动的任何因素(比如说外生支出的增加或货币供给增加),都将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只有生产要素供给增加或生产技术变化才会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动。我们用图6来阐示外生投资的增加。图6的上半部分显示出IS曲线和LM曲线,下半部分显示出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

图6 综合模型

投资增加的初始效应是把IS曲线向右移动,即从IS0移动到IS1。在支出模型中,由于乘数作用,收入将增至Y3。在IS-LM模型中,收入的增加要小于Y3,因为收入增加提高了货币的交易需求,从而哄抬利率。

利率上扬将降低内生投资,继而减少收入。因此,在IS-LM模型中,收入增加到Y2(Y2<Y3)。

倘若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也就是说,倘若所有产出需求发生在某一固定的价格水平上,那么,Y2就是总供求模型的结果。可是,如上所述,这是不可能的。就存在货币幻觉或短期情况而言,无论是价格水平还是实际产出水平,都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总供给曲线是SA,国民收入将增加至Y1,但它要小于Y2。其原因在于,价格水平提高降低了实际货币供给,从而LM曲线移动到LM1,使利率上扬而使内生支出进一步下降。

倘若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即SB(亦即对劳动供给面不存在货币幻觉的长期情况),那么,实际国民收入或产出不会增加,仍然是Y0

在这种情况下,外生支出的初始增加只能导致价格水平上升,比如从p0上升至p1。结果,LM曲线移动到LM2,与IS1相交,其交点所决定的实际收入水平恰好与原来的水平一样。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外生变量的变化既定的情况下,支出模型所预测的对实际收入的影响最大,因为只有实际变量进行调整;IS-LM模型因加入利率反应而降低了实际效应;总供求模型A因加入价格反应而进一步降低实际效应;在总供求模型B中,实际效应则完全被消除,其调整全部表现在价格水平、利率和其他名义价值上。

“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一般与支出模型和IS-LM模型有关。

凯恩斯主义者假定,除了在充分就业状态下之外,总需求增加将导致明显的总供给增加。货币主义者则主张,在长期,名义总需求增加主要反映在价格中,而产出趋于某种“自然”率。货币主义者与新古典主义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在于短期动态。

货币主义者认为,价格是黏性的,因而在调整过程中存在着“长时间的和可变的时滞”;他们预期在价格做出调整之前,产出对在需求增加做出暂时的变化反应。在新古典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中,倘若总需求变化被预测到,价格变化就是即刻的(Chrystal and Price,1994)。因此,总供求模型A在调整时期就是货币主义者情况,而对于未预测到的需求冲击就是新古典情况。总供求模型B对于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主义者而言都是长期情况,但对于后者而言,如果需求变化被预测到就变成了短期情况。。

【参考文献】:

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Traditional Keynesian Economics)

IS-LM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IS-LM Model and Fiscal-Monetary Policy)

货币主义经济学(Monetarist Economics)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

Chrystal, K. A. and S. Price, 1994, Controversies in Macroeconomics, Harvester Wheatsheaf.

Hicks, J. R. , 1937, Mr Keynes and the Classic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Econometrica 5.

Keynes, J. M.,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Interest and Money,Macmillan.

Parkin, M. and R. Bade, 1982, Modern Macroeconomics,Philip Allan.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