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62页(7234字)

【内容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里,大多数人就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看作是宏观经济学。

本辞条的目的就是要解释什么是通常所理解的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管理。这里对凯恩斯总需求管理的解释大部分源于汉森(Hansen,1953)的论述,而不是直接来源于凯恩斯本人的着作。

1.凯恩斯革命

经济如何运行的凯恩斯模型,既可以认为是整个支出模型,也可以认为是IS-LM模型和总供求模型的特例。我们利用这三种模型来阐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分析其政策主张。

支出模型 我们首先以支出模型进行阐示,并作简化假设,即经济中没有进口或出口。因此,支出模型中仅有两个方程,即国民收入会计恒等式和消费函数;政府支出和投资都是外生给定的:

(1)

C=α+βY (2)

G=G0 (3)

I=I0 (4)

式中各符号的经济含义如下:

Y——国民收入

C——消费

G——政府支出

I——投资

所有变量都以实际值表示,且都是每时期的支出或收入的流量。假定存在着未利用的资源,因而外生支出的变化将产生一种实际产出的增加,从而导致实际收入的增加。把(2)式~(4)式代入(1)式,得到该模型的解:

外生支出的系数1/(1-β)通称为“乘数”,表明外生支出的变化将引起国民收入变化多大。

我们利用图1来解释这种简化的支出模型。有这样一种国民收入水平,比如说Y*,在该水平上,所有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

凯恩斯革命的主要思想是:倘若总支出不足,经济就会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形成一种均衡状态。相反,按照古典经济思想,价格根据是否存在超额需求或超额供给而上下调整从而出清所有市场。

倘若投资和政府支出处于I0和G0水平上,那么,国民收入将是Y0。在该水平上,存在着失业,因为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比较高。这种失业在分析的时间期界内没有消失的趋向。然而,这种分析的主要政策意义在于这种问题的解决非常简单。

图1 国民收入的凯恩斯“交叉”决定

这种失业的原因是总支出不足。倘若政府准备净增支出注入到经济体系中,就可以消除这种失业。

这表明,政府应当采取预算赤字的办法。在凯恩斯革命之前,年度预算只是筹措收入为政府支出融资的一种方法,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则在理论上证明预算是调整经济活动水平的主要工具。

毫无疑问,上述的收入-支出模型或简称为支出模型是有效需求不足分析的形式化,是经济学上的重大突破。几乎所有派别的经济学家都把它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但是,这种工具用来分析不同原因产生的其他经济问题时要慎重。例如,倘若在C+I1+G1情况下支出超过充分就业实际收入,这该怎么办?在这种情况下,一般认为存在一个通货膨胀缺口(等于I1-I0),但通货膨胀本身不能消除这个缺口,因为所有变量都是实际变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支出模型是不完全的。

IS-LM模型 希克斯(Hicks,1937)对凯恩斯在《通论》中表达的经济思想进行了系统化,形成了IS-LM模型。该模型同简单的支出模型相比,仅增添了两个关系:一是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关系,二是货币利率与投资支出的关系。

我们利用图2来阐示。

图2a表明的是在低于充分就业实际收入Y*情况下形成的均衡。为了消除失业,可以增加赤字,从而使IS曲线向右移动。然而,在这个图示中,通过增加货币存量,从而使LM曲线向右移动,也可以实现相同的结果。

图2 凯恩斯主义模型中货币政策的效力

然而,尽管支出模型与IS-LM模型所要表达的思想一致,但其数值性质却不同。一般来说,由于货币部门的反应是负的,因此,IS-LM模型比支出模型的乘数小。收入增加会提高货币需求,在货币存量既定的前提下会哄抬利率。凯恩斯主义者通过利用两个特定的假设证明忽略货币部门是有理的。第一,假定投资对利率无弹性(如图2b所示)。倘若如此,支出模型就可以告诉我们想知道实际经济的全部内容。

货币供给影响利率,但利率不影响任何实际行为。第二,假定存在一种流动性陷阱,因而LM曲线是水平的(如图2c所示)。这表明,货币存量的变化不影响利率,因此,即使投资对利率有弹性,也不会有实际效应。

从20世纪50年代起,经济学界对上述这个假设展开了争论。

特别是英国的凯恩斯主义者,对与第一种假设有关的投资行为观点进行了经验研究,认为利率不影响投资决策(Meade and Andrews,1951)。当然,也有相反的结论。

这种争论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不过,这种争论已成为历史,现在对利率影响投资乃至其他支出(包括消费)这种论断似乎已没有异议。

总供求模型 总供求模型的一个特例也通称为凯恩斯主义。尽管该模型特例并没有出现凯恩斯的《通论》中,但自莫迪里亚尼(Modigliani,1944)的文章发表之后,它已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的一部分。该模型特例依赖于这样的假设:虽然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货币幻觉,但货币工资在向下趋势上是刚性的。如果假定在充分就业上存在一种初始均衡,那么,总供给曲线在该均衡之上是垂直的,但在该均衡之下是倾斜的(如图3所示)。

实际上,货币工资的这种向下刚性假设意味着在向下趋势中存在货币幻觉,而在向上趋势中不存在货币幻觉。

图3 货币工资的向下刚性

当总需求曲线从AD0下降至AD1时,价格下跌,但由于货币工资不下降,故实际工资上升。在较高的实际工资上,企业雇佣的劳动力减少,而在资本存量既定的前提下,产出下降。

所以,国民收入从Y*下降到Y1。如若货币工资不降低,或者总需求不增加,就业就只能保持在这种低水平上。相反,如果在充分就业产出水平之上,总需求增加会提高价格水平,而不会增加实际收入水平。

我们在下面将看到,实际工资太高的情况决不是“凯恩斯式”失业存在的根源;实际工资也许低于瓦尔拉斯或市场出清水平,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仍然存在失业。不过,高实际工资可能构成通称的“古典”失业的基础。的确,凯恩斯(Keynes,1936,p.9)把它看作是对失业的古典解释:

“而且,说不景气之下的失业现象,是因为工人不肯降低货币工资而引起的,也并不显然与事实相符。如果说美国1932年的失业原因,是因为劳工们坚持不让货币工资降低,或坚持要求一个超过经济机构生产能力所能负担的实际工资率,也不易令人置信。……这些经验中得来的事实已足构成初步理由,令人怀疑古典学派的分析是否合适。”

“然而,凯恩斯早就明确指出,在就业合同中规定的通常是货币工资,因此,至少在短期内,货币工资比实际工资更具有黏性。日常经验也确切告诉我们:在某种限度以内,劳工所要求规定的,不是实际工资,而是货币工资。这种情形,远非仅是一种可能性,而是通则。”

倘若这是正确的,那么,总供给曲线的斜率是正的(如图3所示)。

总需求增加将提高产出,因为价格虽然上涨了,但它会降低实际工资,增加了劳动需求;而较高的货币工资会增加劳动供给。

2.对凯恩斯经济思想的重新评价

《通论》出版之后的30年里,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在宏观经济学中居主导地位。可是,随着更加复杂的凯恩斯主义模型的出现以及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经济学家的挑战,简单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失去了其往日的辉煌。

这种地位的下降与对“凯恩斯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在理论上的重新评价并存决非偶然。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重新评价是对货币主义者的批评所做出的反应。货币主义者指责说,凯恩斯的所有见解可以浓缩成一句话,即“工资太高”,这只需向《时代周刊》写一封短信即可,而用不着写6本书和共有384页的《通论》。重新解释者问到:“倘若价格和(或)工资(暂时)是固定的,经济会如何运行?”回答是:存在着彻头彻尾的不均衡;一般而言,市场不会出清,经济行为主体受到约束,特别是他们不能出卖其全部劳动力,陷于失业状态。结果证明这很重要;一种市场不均衡将波及到其他市场。即使实际工资低于市场出清的瓦尔拉斯水平,但我们可能发现自己处于“凯恩斯失业”状态,这种失业是由总需求不足引起的。

对凯恩斯经济思想的重新评价始于帕廷金(Patinkin,1956),但把这种重新评价推向高潮的是克劳沃(Clower,1965)、莱琼胡夫德(Leijonhufvud,1968)、巴罗和格鲁斯曼(Barro and Grossman,1976)以及林沃德(Malinvaud,1977)等。

市场经济的古典(瓦尔拉)模型假定要借助一个虚构的“拍卖者”才能运作。

交易者在每“周”伊始携带一系列商品和服务进入市场(供给),并把他们的一系列需求传递给该拍卖者。

这就存在一个调整过程,这个过程从某种初始价格向量开始,处于超额需求的商品的价格会上升,处于超额供给的商品的价格会下降。

只有当价格能够出清市场时,也就是说,这种价格是均衡价格时,交易才会发生。这样,在均衡中绝对不会存在超额供给(如失业),因为,价格在这种超额供给没有消除之前会不断调整。

这基本上一种易货经济,某种商品的每次提供同时都是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所以,瓦尔拉斯定律(超额需求和供给之和是零)成立。

克劳沃(Clower,1965)的贡献之一就是指出了在现实的货币经济中,瓦尔拉斯定律不一定成立。根据有些劳动力失业条件,假定某种初始价格向量存在。

工人供给劳动力,需求商品。然而,在工人已得到其劳动的货币之前,商品的需求不能在市场上表现出来;而企业没有看到商品的货币下降之前,也不会继续雇佣劳动力。这是一种左右为难的处境。

劳动的实际超额供给同商品的假想需求相适应,但商品的有效需求不足,所以,工人得不到就业,商品也不会生产出来。

这里所证明的就是失业的存在不一定意味着实际工资太高,倒有可能是整个价格机制出了故障:传递的信号是错误的,这些信号也没有迹象会迅速纠正。

相对而言,价格本身具有黏性,所以,就业和贸易的数量不得不受到不利影响,但至于哪种价格是错误的并没有假定,故仅货币工资降低不会保证充分就业。

3.凯恩斯主义经济管理

从实践来看,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多数西方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上基本采用了凯恩斯主义原则。

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在失业问题和国际收支问题上采取的经济政策如履薄冰。如果国际收支处于危机之中,经济就要紧缩,结果,失业会增加;反之,就要扩大总需求,减少失业,增加生产。这就是英国所谓的“走走停停”的周期性措施。

在此期间,实施这种政策的经济工具显然是财政政策。

当经济过热时,政府采取提高税收或削减财政支出等措施;反之,政府则采取相反的措施。

当然,货币政策并非不存在,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补充性措施。正因为强调使用财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为什么大多数预测模型都源于支出模型。

然而,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西方经济出现了滞胀,即高通胀和高失业并存。

尽管传统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理论吸收了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来解释通货膨胀,但面对滞胀并没有开出有效的政策处方,以致于货币主义者乘虚而入,使其“控制货币供给作为主要政策目标”的主张赢得了信任。

总之,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一种关于总需求不足的理论,而解决总需求不足的简单方法是政府实施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然而,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期,特别是当经济不是因为需求不足而是由不利的供给冲击而陷于入衰退时,纯粹的凯恩斯主义模型名声扫地。这反映出凯恩斯主义模型完全忽略了供给因素。

然而,凯恩斯主义的这种“总需求变化不仅影响价格也影响产出”的思想见解,在当代经济管理中仍不失其重要性。。【参考文献】:

基本的宏观经济模型(Basic Macroeconomic Models)

IS-LM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IS-LM Model and Fiscal-Monetary Policy)

货币主义经济学(Monetarist Economics)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New Classical Macroeconomics)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New Keynesian Economics)

Barro, R. J. and H. Grossman, 1976, Money, 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lower, R., 1965, The Keynesian Counter-Revolution: A Theoretical Appraisal, in F. H. Hahn and F. P. R. Brechling, eds., The Theory of Interest Rates, Macmillan.

Hansen, A., 1953, A Guide to Keynes, McGraw-Hall.

Hicks, J. R. , 1937, Mr Keynes and the Classic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Econometrica 5.

Keynes, J. M., 1936,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Macmillan.

Leijonhufvud, A., 1968, On Keynesian Economics and the Economics of Keyn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linvaud, E., 1977, The Theory of Unemployment Reconsidered,Basil Blackwell.

Meade, J.E. and P. W. S. Andrews, 1951, Summary of Replies to Questions on the Effects of Interest Rates, in T. Wilson and P. W. S. Andrews, eds., Oxford Studies in the Price Mechan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odigliani, F., 1944, Liquidity Preference and the Theory of Interest and Money, Econometrica 12.

Patinkin, D., 1956, Money Interest and Prices, Row, Peterson and Co.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