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决定论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168页(7164字)

【内容介绍】:

从理论上讲,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很多,但在决定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上,各学派持有不同的观点。

我们通过对这些利率决定理论的简要分析,概括出影响利率水平的决定因素。

1.古典利率决定论

早在19世纪之前,经济学家配第(配第,1981)、诺思(诺思,1982)、穆勒(穆勒,1936)以及斯密(斯密,1972)等就对利率的决定因素进行了讨论,使得利率为资本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学说已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但他们的理论阐述由于没有深入阐明影响、支配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因素,因而没有真正解决利率决定的问题。到了19世纪末期,庞巴维克(庞巴维克,1964)、歇尔(马歇尔,1964)以及费雪(Fisher,1930)等经济学家对支配和影响资本供给与需求的因素作了进一步探讨,阐明了资本供给来源于储蓄,资本需求来源于投资,从而建立了储蓄与投资决定利率的理论。

由于这些理论严格遵循着古典经济学重视实物因素的传统,主要从生产消费等实际经济生活中探讨影响资本供求的因素,故此被经济学界称为古典利率决定论(盛松成、施兵超、陈建安,1992,第160页)。

古典理论认为,利率水平决定于储蓄与投资相均衡之点。投资随利率的下降而增加,随利率的上升而减少,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企业要进行投资,必须借入资金,其借入成本就是利率。因此,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不变,资金借入成本的利率上升,投资就必然下降。

利率越低,有利可图的投资项目就越多(哈维,1985,第262~第263页);相反,利率越高,推迟眼前消费的诱惑力就越大。

所以,储蓄随着利率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利率的下降而减少,因此,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

由此可见,利率就决定于图1所示的投资曲线与储蓄曲线相交之点,而与货币量的多少没有关系(刘絜敖,1983,第331页)。

图1 古典利率决定

2.凯恩斯利率决定论

在凯恩斯看来,利率的高低不是决定于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而是决定于货币量的供求关系。

凯恩斯认为,人们在得到货币收入之后,通常要作两种抉择,即时间偏好的抉择和流动性偏好的抉择。

所谓时间偏好的抉择,系指人们在得到货币收入之后,必须决定收入中多少用于消费,多少用于储蓄。

当用于储蓄的收入部分决定之后,究竟以什么形式进行储蓄?是用现金储蓄,还是以购买债券储蓄?这便是流动性偏好的抉择。

就流动性偏好的抉择来说,人们可以把收入中的未消费部分(即储蓄),以现金形式保持在手中,也可用于购买债券。前者得不到利息,而后者则可获得利息。

人们为什么要把一部分不生息的货币掌握在手中呢?凯恩斯认为,这是因为货币具有流动性,而人们则有流动性偏好,保持一部分货币在手中,以满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以及投机动机(凯恩斯,1972,第164~第166页)。

凯恩斯认为,为满足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保持货币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用Y来表示)的多少,收入越多,这种需求越大,故它们是收入的增函数。若以L1代表这两种动机的需求,则

L1=L1(Y) (1)

另一方面,为满足投机动机而保持货币的货币需求则取决于利率的高低,利率(用i来表示)越低,这种需求越高,故它是利率的减函数。若以L2代表这种动机的需求,则

L2=L2(i) (2)

于是,出于这三种动机而持有货币的货币总需求L则为:

L=L1(Y)+L2(i) (3)

凯恩斯又以M1表示满足前两种动机的货币需求L1的货币供给量,以M2表示满足后一种动机的货币需求L2的货币供给量,并以M表示货币总供给量,则

M=M1+M2 (4)

(3)式表示货币需求量,(4)式表示货币供给量。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利率决定于货币量的供求关系,即

M1+M2=L1(Y)+L2(i) (5)

凯恩斯认为,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的货币供给量基本上保持不变,因为它是由货币当局所掌握和控制的。假如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强,愿意保持货币的数量大于货币的供给量,利率就上升;反之,假如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弱,愿意保持货币的数量小于货币供给量,利率就下跌。

因此,正如(5)式所示,利率决定于流动性偏好率与货币数量相均衡的水平。

后来,凯恩斯学派经济学家更加直观地阐述了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如图2所示)。Ms表示货币当局所控制的货币供给量,分别表示不同收入水平下的货币需求曲线。当时,均衡利率水平为r0。当收入水平上升,使移至时,若Ms不变,则均衡利率水平上升至r1

图2 凯恩斯利率决定

3.借贷资金说的利率决定论

借贷资金说是在对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提出批评的基础上,对古典利率决定论(储蓄投资决定论)予以补充而形成的,故也称为“新古典”利率决定论(Ohlin,1937;Robertson,1940)

这个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相均衡之点。

资金的需求不仅包括投资,还有窑藏。因为,货币既可用作交换手段,又可用作价值储藏手段,故有窑藏需求。

但这种需求量不是窑藏的总额,而是它的增加额,用△H表示。由于人们要窑藏货币,就得放弃利息,故利率越高,窑藏货币的成本越大,窑藏的数额越少。

所以,窑藏货币量△H是利率的减函数。

资金的供给也要考虑这两种因素,即储蓄与货币当局增发的货币量。

这种新增的货币量(用△M表示)与利率的高低无关,由货币当局决定,故为外生变量。

这样,借贷资金的需求为:

L=I+△H (6)

借贷资金的供给为:

M=S+△M (7)

利率水平由下式决定:

I+△H=S+△M (8)

这种由I+△H曲线与S+△M曲线相交之点所决定的利率(见图3),他们称之为市场利率(i1),以区别由S和I相等所决定的自然利率(i0)。

图3 借贷资金说的利率决定

4.希克斯-汉森的利率决定论

希克斯(Hicks,1937)和汉森(Hansen,1949,1953)认为,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只着眼于货币的需求,没有考虑到收入水平,故利率还是不能确定;要想求导出一个明确的利率决定理论,还必须吸收“古典”理论和借贷资金理论,把实物方面影响收入和利率的因素也考虑在内,以使利率与收入在投资、储蓄、流动性偏好及货币供给等四个因素相互影响之下同时决定。

因此,他们从借贷资金理论的公式中,得到一组在各种不同收入水平下的借贷资金供给表(即储蓄表),并与投资需求表组合在一起,形成IS曲线(如图4所示),表示使产品市场的供求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

另一方面,他们又从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的公式中,得到一组在不同收入水平下的流动性偏好表,并与由货币当局所决定的货币供给量组合在一起,形成LM曲线,表示使货币市场的供求相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他们认为,无论是IS曲线,还是LM曲线,都是关于收入和利率的变量。

因此,收入和利率就同时决定于图4所示的这两条曲线的交点。在这一点(此点是同时使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相均衡的利率与收入的组合)上,收入和利率就在(1)投资与储蓄相等和(2)货币的供求相等的状态下形成它们的关系。

图4 希克斯-汉森的利率决定

此图系将国民经济的均衡看成是实物方面的均衡和货币方面的均衡,亦即商品市场的均衡和货币市场的均衡的合成物。图中i1和i2都是均衡利率,Y1和Y2都是均衡收入。无论在哪一点上的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都会使整个国民经济达到均衡。这就是所谓的IS-LM分析。

因此,希克斯和汉森认为,利率的决定因素是:(1)投资需求函数;(2)储蓄函数;(3)流动性偏好函数;(4)货币量。

5.费里德曼的利率决定论

费里德曼(Friedman,1956,1968)认为,利率并不是货币的价格,而是信用的价格。

作为新货币数量学说的代表人物,费里德曼则从货币数量的变化与利率的关系,来研究利率的决定。

他认为,货币数量存量的变动(或指在动态分析下货币存量的变动率)决定了利率水平(即货币量越多,利率越低),而这种决定作用是通过流动性效应、所得及价格水平效应、价格预期效应实现的。

流动性效应系指货币存量的变动对利率所产生的短期影响。当货币存量增加时,人们发现他们持有着超额现金,而使其证券资产的组合失去了均衡。

于是,他们必须以超额的现金去购买证券,以重新调整其证券资产,这将激起其他资产的价格上升,而使利率下跌。如图5所示。

但这种行为不过是第一回合的反应效果,随着货币存量增加而可能引起的利率下跌,并不见得就显示出一个新的均衡。

这种变化只不过是在过渡期间的一个现象而已(林昌义,1977,第157页)。

图5 费里德曼的利率决定

当现金余额增加时,人们就想获得其他资产,使得资产的价格上升,利率下跌,于是便产生下列三种情形:(1)支出沿着正常所得及支出曲线增加,这将使商业投资增加;(2)劳务资源的价格相对于劳务流量本身的价格是上涨了,这将导致对劳务流量支出的增加,致使当前的所得增加;(3)这将因较高物价的关系而对生产性的劳务资源付出更多的支出。这三种情形的最终结果,将会增加对可贷资金及交易性余额的需求,从而抵消了因流动性效应而导致的利率下跌,推动利率上升到原来的水平。

这一现象就是所得及物价水平效应。

第三种效应就是价格预期效应。

当物价每年以2%的速度上涨,人们便预期它可能会再继续上涨,因而提高了持有货币的成本,结果,人们所持有的现金余额和其所得相比要少,市场利率就会超过原来的水平。

换言之,当最初的货币增加降低了利率而引起支出及名义所得增加时,也同时引起了物价上涨;当物价上涨一段时间之后,消费者便会预期将来的物价水平仍然会继续上涨,在这种情况下,贷方“……则期望货币所得能随物价作比例调整,以接受这一较高的利率”(Yohe and Karnosky,1969,p.19)。

根据上述对利率决定理论的回顾,我们不难发现,影响利率水平的主要因素有:(1)投资,(2)储蓄,(3)流动性偏好,(4)货币数量,(5)所得水平,(6)物价水平,(7)价格预期。而这些因素又都与财政赤字有直接关系。

换言之,财政赤字直接影响着上述这些因素,再通过这些因素进而影响利率水平。所以,上述七种因素是财政赤字与利率水平之间的传递机制。财政赤字只是影响利率水平的第二轮因素。。【参考文献】:

财政赤字对利率的影响:理论分析(Effects of Fiscal Deficit on Interest Rates:Theoretical Analysis)

财政赤字对利率的影响:经验分析(Effects of Fiscal Deficit on Interest Rates:Empirical Analysis)

Fisher,I.,1930, The Theory of Interest,Macmillan.

Friedman, M., 1956 (ed.), Studies in the Quantity Theory of Mone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riedman,M.,1968, Factors Affecting the Level of Interest Rates, Saving and Residential Financing, 1968 Conference Proceeding.

Hansen, A., 1949,Monetary Theory and Fiscal Policy,McGraw-Hill.

Hansen, A.,1953, A Guide to Keynes, McGraw-Hill.

Hicks, J. R., 1937, Mr Keynes and the "Classics",Econometrica 5.

Ohlin, B. G., Some Notes on the Stockholm Theory of Saving and Investment, I - H , Economic Journal 47.

Robertson,D.,1940, Essays in Monetary Theory,P.S. King & Son.

Yohe,W. P. and D. Karnosky, 1969, Interest and Price LevelChanges,1952-1959, FederalReserve Bank of St. Louis Review.

刘絜敖,1983,《国外货币金融学说》,中国展望出版社。

盛松成、施兵超、陈建安,1992,《现代货币经济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林昌义,1977,《货币供需及总体经济模型》,(台湾省)环球书社。

配第,1981,《配第经济着作选集,赋税论》,商务印书馆中译版。

诺思,1982,《贸易论》,商务印书馆中译版。

穆勒,1936,《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对社会哲学的若干应用》,世界书局中译版。

斯密,1972,《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中译版。

庞巴维克,1964,《资本与利息》,商务印书馆中译版。

马歇尔,1964,《经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中译版。

凯恩斯,197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商务印书馆中译版。

哈维,J.,1985,《现代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中译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