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赤字规模的制约因素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945页(4473字)
【内容介绍】:
我们通常所说的财政赤字的危害性,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而言的:一是财政赤字的融资手段运用的时空不当,导致经济体系中需求过度膨胀;二是财政赤字的规模超出实际需要,导致货币供给量过剩。
这两者最终都会引致通货膨胀,降低实际经济增长率和实际生活水平。那么,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规模多大才合适?确定赤字规模的依据是什么?在我们看来,要保证财政赤字在不发生价格的通货膨胀性上涨的情况下,促进资本形成,加速经济增长,其安全界限的确定必须要考虑到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社会经济因素,二是资金来源因素。本文仅阐述前一类因素,至于资金来源制约因素,我们将在“财政赤字的融资途径”辞条中进行讨论。
1.经济增长率的提高程度
确定财政赤字安全限的第一个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或者是国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比率。
如果国民收入增长得很快,即使政府施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赤字用于发展经济,对国民经济也没有危害,或危害很小。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由于本国经济的吸纳能力随着国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而相应加强,价格水平不会出现明显上涨。
正如费里德曼(Frieman,1971,p.846-856)所言,在实际产出增长的经济中,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引起货币需求的相应提高。由于货币需求增加得越多,通货膨胀越低,因此,增长的经济中的通货膨胀率相对较低。但是,如果国民收入的增长率很低,即使存在少量的赤字,它对国民经济也有可能造成危害。因此,在国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情况下,政府在决定财政赤字规模时要格外小心。
各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已经有力地证明了经济增长率是制约预算赤字规模的一个因素。从各国的经济发展经验来看,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赤字率(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与发达国家的赤字率比较接近,而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却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但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财政赤字规模虽然较大,通货膨胀率却比较低,其中的奥秘就是经济增长率持续提高。
2.货币化部门的增加程度
在商品货币经济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一个国家当中的非货币化部门将不断地转化为货币化部门,这一进程就是这里所说的货币化。非货币化部门包括两部分同是不使用货币、但又相互区别的经济活动,即“实物经济”(实物的家庭生产与消费)和“易货贸易”。
货币化进程有两个明显的作用:(1)引起人们持有货币的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资产动机)的增长,从而引起相应形式的现金余额增长;(2)对实物工资、租金、利息、税收或其他对消费者支付的替代,显然会使货币交易余额增长,货币储蓄对实物储蓄的替代也将引起现金余额的增加。虽然由货币化进程本身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净增量,比由已经货币化部门经济活动水平提高而引起的货币需求要小得多,但是,它毕竟为由赤字引致的“额外货币供给”减轻了通货膨胀压力。因此,由货币化进程引起的额外货币需求量,就是政府在确定财政赤字规模时所要考虑的指标之一。
3.国民经济各部门能力的未利用程度
政府以赤字为经济发展融资是否产生通货膨胀压力,在产出方面,首先要看经济中是否有未加利用或者利用不充分的现成资源存在,其中,包括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如果在国民经济中,特别是农业和工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的未利用或利用不足的资源和能力,那么,预算赤字可能会使闲置的资源和能力动员起来,得到充分的利用,增加本国的生产水平,而不会对价格水平产生上抬的压力。因此,能够充分动员工农业部门闲置的生产资源和能力是积极的、最佳的赤字规模。
但是,动员国内资源和能力要花本钱。就剩余劳动力而言,对这种无业或未充分就业的劳动力的利用,要开销大量的培训费和提供给他们一些资本;就自然资源而言,发现和开采新的矿藏,开垦农田,都要增加资本支出。由于欠发达国家中资本的供应有限,闲置的生产设备不多,而且有训练的劳动力储备极少,所以,单纯地增加经济发展的支出,是不能使产量立即有所提高的。
由于产量上反应乏力,一般地也就限制了政府发展经济支出水平和速度。如果发展支出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杨叔进,1983,第192页)。
4.赤字支出的投资项目性质
在决定赤字融资的规模时,也需要考虑政府所投资的项目性质。
一般而言,只有在更多的货币与更少的产品交易时,赤字融资才会引致通货膨胀压力。
因此,通过预算赤字筹集的资金,应当用于周期短、见效快的建设项目上。其最简单明了的理由是,生产的增加或多或少地抵消了公众持有货币购买力增加的影响。
换言之,通货膨胀的压力就会在一个短暂的时滞之后被产量的增加所抵消。
如果政府把支出用于战争或某些非生产性质项目上,无疑要引致通货膨胀。
在战争时期,一国的生产能力不能同人民迅速增加的购买力相适应,价格水平肯定要上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同样地,政府用赤字财政为建设长期工程项目(如钢铁等重工业)融资,势必要增加经济中的通货膨胀压力。因为,周期长、见效慢的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资本。
在这些项目的建设期内,一方面,正当个人收入不断增加尤其是在生产设备已达到充分利用而出现“瓶颈”现象时,消费品和劳务的可供量却常常不能以同样的规模增长;另一方面,长期项目的建设还会增加对劳动力、原材料和资本品的需求。所以,赤字支出的对象如果是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生产性项目,那么,赤字的规模可以大一些。
5.国际贸易的进口盈余程度
粗略来说,国际贸易表现在“物”的流动上,就是一国商品和劳务的进口与出口;表现在“钱”的流动上,就是一国的国际收支。如果一国处于进口盈余的地位上,亦即该国的国际收支是逆差,那么,该国的赤字财政就可能是非通货膨胀性的。
这是因为:(1)一般而言,一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表示该国的货币供给量将趋于降低,而赤字财政则表示货币供给量将趋于增加。货币供给量的增减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抵消,价格水平不会明显提高。
(2)大量进口外国商品和劳务,并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国内市场,从而吸纳家庭部门超额的货币收入,缓解供求紧张状况。(3)把有些资源从出口产业部门转移到为国内市场供应商品和劳务的产业部门来增加国内商品和劳务(例如,土地可以从生产出口原材料转向生产国内消费的食品),减少出口的机会,增加国内的商品和劳务的供给。由此可见,在不造成通货膨胀的前提下,赤字财政促进经济增长是以国际收支恶化为代价的。
6.政府自身的管理能力
一般来说,赤字财政只要出现,就有对经济产生通货膨胀压力的可能。
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有无适当而有力的管理措施和廉洁的管理机构来防止以至消除赤字财政塑成的通货膨胀压力。政府的这种管理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举债能力与征税能力。作为促进资本形成的一种工具,赤字融资在导致公众的额外收入增加时,政府如果有能力通过举债和征税等手段把这种超额收入的绝大部分筹集上来,那么赤字财政的实施将是成功的。正如刘易斯(Lewis,1955,p.233)所言:“如果政府希望通货膨胀尽可能地逐渐消失,保持其新的较高的支出水平(以实际单位计算),同时它又依靠不了储蓄者的储蓄,那么,政府必须以其他某种方式,或用征税或提供优越的条件发行公债来取得这些储蓄。”也就是说,当家庭部门抱有价格预期而缺乏自愿储蓄的积极性时,政府可以采取增加税收的形式强制家庭部门的额外收入变成税收收入。
第二,工资和价格的控制能力。赤字财政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政府对经济体系中的物价和工资控制程度。
政府对工资的控制应与对物价的控制同步进行。为了不使工资上涨过快,物价应首先得到严格的控制。
一般而言,价格水平上涨,尤其是供给弹性不大的食品价格的上涨,迟早会导致增加工资的要求。
在必要时,还必须对消费品的分配加以管制,甚至对有些消费品实行配给制、凭票制。
此外,中央银行可以采取紧缩银根和信贷管制等货币政策。
7.公众的牺牲精神
赤字融资安全限的确定还不能忽视这样一个因素:广大民众的理解和牺牲精神。
一般而言,赤字融资有可能增加实际产出,但是资源动员和产品供给的时滞要求社会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保持一定程度的耐心,甚至要忍受一下实际收入下降之苦。如果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通货膨胀变得不可避免,政府部门就有责任向社会做出宣传,晓以利弊,以求得社会各界的配合。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如果政府坦率地告诉人民,要保证将来能持久地享有较高的生活水平,惟一的办法就是忍受今天的低生活水平,那也许是更明智的做法。
通常,赤字融资将伴随着通货膨胀。
促进资本形成的赤字财政,不仅需要得到民众的理解,而且在实现降低预算赤字的价格影响的政策过程中,还需要得到公众的合作。换言之,在政府利用赤字融资促进资本形成的进程中,全体人民应当积极地配合政府,克服收入与生活水平过高的心理。
。【参考文献】:
财政赤字的融资途径(Financing Channels of Fiscal Deficits)
Friedman, M. , 1971, Inflationary Revenue of Governmen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Lewis, W. A., 1955,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Allen & Unwin.
杨叔进,1983,《经济发展的理论与策略》,江苏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