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债与经济增长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993页(3147字)
【内容介绍】:
外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理论上莫衷一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债务危机”的出现,人们越来越对此问题感兴趣,而且似乎形成了鲜明的两派,在外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上观点截然相反。而且,这两派在采纳的减债战略和债务减除的其他国际措施上也相反。
塞克斯(Sachs,1990,p.19-30)和科尼(Kenen,1990,p.7-18)采取一种强硬观点。他们利用一个简明扼要的分析框架指出,超额外债是重债负国家经济增长缓慢的一个主要原因。
因此,迫切需要减少债务和国际债务免除措施。其合理性是双重的:(1)对某些国家来说,偿债资金需要量太大,以致于增长路径的前景暗淡,即使他们采取强硬的调整计划也是如此;(2)大量债务余额的存在因其产生的逆刺激效应和不确定性而限制了私人投资和政府采取调整计划。
克鲁格曼(Krugman,1989)认为,公共外债对经济增长的削弱效应的根源在于,很高的政府偿债支付就要求很高的税率,这反过来就会抑制资本形成和外逃资本汇回。道恩布施(Dornbusch,1988)也赞同这种观点,他指出,由于在大多数高债负的发展中国家,政府是主要的偿债支付者,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差额的有益影响很小。
货币贬值提高了偿还外币债务的本币成本,使预算赤字更加严峻,提高了货币供给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恶化了本国的贸易条件。
与上述观点相反,布洛和罗格夫(Bulow and Rogoff,1990,p.31-42)则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外债是经济管理和运行效率低下的一个症状而不是抑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本国的管理不善诸如估价过高的汇率会使赚取外汇的私人部门处于不利地位,对货币贬值的担忧和预期会导致投机性资本外逃。汇率管理不善说明整个宏观经济管理不善。
财政赤字、可能发生通货膨胀以及为实际的和预期的赤字融资而征税等会吓跑私人投资。高债负国家的微观经济管理不善又是雪上加霜。他们还指出,官方债权人的存在诸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使得工业化国家的私人银行与负债的发展中国家的谈判地位更加坚固,使得它们之间就重新安排债务支付计划和免除的谈判复杂化。
而且,这种多边机构的存在产生了“免费乘车”问题,谈判重新安排在以后支付其外债的债务国很可能利用以前同其他债务国所做的安排作为基准以获得有利的条件。
尽管这一课题是重要的,在理论上也有很大分歧,但对这一问题的经验估价似乎非常缺乏。本文试图检验GNP增长率与外债积累率之间的因果关系。
克伍德休瑞(Chowdhury,1994,p.1121-1131)建立一个结构性估计模型,利用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斯里兰卡和泰国1970年~1988年的对数变换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估计了增长率与外债积累率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结果如下:
结果1:GNP增长同时提高公共外债和私人外债。GNP增长1%,使公共外债和公共担保外债增加0.415%,使私人外债增加0.072%。
结果2:公共外债对GNP的影响是正的而且很大。
公共外债提高1%会直接和间接地使GNP水平提高0.240%。
结果3:私人外债对GNP的直接影响是正的,但其间接影响(通过降低私人投资和资本存量总水平)是负的,而且超过直接影响,故此,私人外债对DNP的总体影响是负的。私人外债增加1%可能使GNP水平降低0.033%。
结果4:GNP对资本存量的直接效应是正的,而且通过公共外债对资本存量的正效应而其间接效应也是正的。
结果5:边际资本产量对GNP的影响显然是正的,资本存量增加1%使GNP水平提高0.539%。
结果6:就业于农业的劳动力比例越大,GNP水平越低,资本存量的积累越大,公共外债和公共担保的外债积累越小,私人外债积累越小。
结果7:外贸条件指数值越高,公共外债和公共担保外债越低。
结果8:资本存量受到人口规模的不利影响,人口越多,配置于储蓄的收入份额越小。
结论:GNP增长率与外债积累率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统计检验以及GNP增长率对外债积累率的计算的长期效应表明,布洛-罗格夫命题——发展中国家的外债只是经济衰退的症状在所有七个国家的经验分析中被拒绝。
而道布施-克鲁格曼命题——外债导致经济衰退未得到统计结果的证实。
鉴于这些混合的结果,在设计旨在减轻外债负担和促进经济增长的恢复政策时,必须要分别考虑每一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参考文献】:
Sachs, J. D., 1990, A Strategy for Efficient Debt Reduct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tives 4 (1).
Kenen, P. B., 1990, Organizing Debt Relief: the Need for a New Institution,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4 (1).
Krugman, P. R., 1989, Market-Based Debt-Reduction Schemes, in: Frenkel, J. A., M. P. Dooley, and P. Wickham, eds. , Analytical Issues in Debt,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Dornbusch, R, 1988, Our LDC Debts, in: Feldstein, M. , c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Econom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ulow, J. and K. Rogoff, 1990, Cleaning up Third World Debt without Getting Taken to the Cleaner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4 (1) .
Chowdhury, K., 1994, A Structural Analysis of External Debt and Economic Growth: Some Evidence from Selected Countries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Applied Economics 2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