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目标间的相互作用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1023页(8491字)

【内容介绍】:

虽然财政政策所要追求的目标有四类,而且财政当局通常宣称某种财政政策应同时实现两个以上的目标,但是,事实上若干财政政策目标彼此间相互影响甚至发生冲突。

如以某项财政政策工具实现一项目标,通常会干扰其他目标的运作,甚至导致该目标情况的恶化。因此,在承认若干目标间存在互补性的同时,决不能忽视财政政策目标间非中性的存在。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目标间的非中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就业与价格水平的稳定;(2)充分就业与资源配置;(3)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4)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5)经济增长与公平收入分配;(6)经济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与价格水平稳定

财政政策目标之间的非中性,突出表现在稳定功能中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之间的两难选择问题。

传统的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失业与通货膨胀不能同时存在。在达到充分就业之前,政府在采取措施,消除失业的过程中,无需以通货膨胀为代价。

同样,在消除通货膨胀的过程中,也不会引起失业(汪祥春,1995,第689页)。但是,这种理论与后来的经济现实不相吻合。

早在5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就指出,降低总体价格水平与维持充分就业是不相容的。这两个目标之间的抵换(Trade-off)问题必定存在,也就是说,社会可能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失业,以避免通货膨胀(Due,1968,p.268-270)。这一抵换问题利用“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得到了证明。

英国经济学家A.W.菲利普斯(Phillps,1958,p.282-299)研究了1862年~1957年间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得到一条曲线,即后来经济学界所谓的“菲利普斯曲线”。

如图1所示。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曲线向下倾斜,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失业率越低,货币工资增长率越高;失业率越高,货币工资增长率越低。如果假定工资与总成本比例不变,企业按比例固定的成本加成制定价格,则通货膨胀率就等于货币工资增长率减去劳动生产率增长率。

因此,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来取代货币工资增长率,作为菲利普斯曲线的纵轴,所形成的曲线就表示了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图1 早期的菲利普斯曲线

与传统的凯恩斯经济理论不同,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能够并存,而且,要降低通货膨胀率,就必须以失业率的提高为代价;要降低失业率,就必须以通货膨胀率的上升为代价。

在图2中,AA曲线表明的是失业与通货膨胀的短期抵换。E点表示,如果劳动力失业率是4%,通货膨胀就得是4%。

然而,随着预期通货膨胀的提高,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即从AA曲线移至BB曲线,而D点表示了新的抵换关系。与E点相比,D点表明了,相对于某一水平的失业率,将有一个更高的通货膨胀率与之相伴随;同样,在通货膨胀率一定时,将有更高的失业率与之相伴随。这种情况正是70年代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出现的“滞胀”。在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已经习惯于把充分就业定义为一种失业不超过劳动力的4%的情况。

但是,“滞胀”出现后,失业率为5%,甚至达到5.5%也被接受了。所以,美国着名财政学家斯格雷夫夫妇(Musgrave and Musgrave,1980,p.592)说:“最困难的问题是如何解决滞胀问题,如何使经济在一种可接受的价格水平稳定程度的基础上,沿着持续稳定的高就业途径增长。”

总体价格水平的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的冲突性,不仅从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看出来,而且从财政政策通常会产生时滞现象也可得到证明。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财政政策从制定到最终产生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

在财政政策产生效果的时滞中,经济运行可能会发生变化,时滞越长,经济变化可能越大,使得有些政策目标不能实现。一项原来为促使有效需求恰能实现充分就业的政策,有时可能发生超额需求,从而造成通货膨胀的趋势。

因此,经常发生通货膨胀与充分就业并存的现象。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能促进充分就业的实现。

若果真如此,则温和通货膨胀无可厚非。但是,就各国的实践经验来看,多数国家常以温和通货膨胀同充分就业并存,而这种温和通货膨胀逐渐累积成为显着的通货膨胀,甚至演变成恶性的通货膨胀。

图2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失业抵换曲线)

2.充分就业与资源配置

充分就业与资源配置这两个政策目标的关系,不表现为冲突性,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有些影响。换言之,充分就业稳定政策对生产性资源配置的影响,将与为取得充分就业目标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呈一致变化。

从总体经济运行来看,在资源存在失业的情况下,各种财政政策措施将产生巨大的配置效应。在征税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增加耗竭性支出(exhaustive spending),那么,在经济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运行的场合,某些生产性资源就会直接从私人部门中撤出来,转移到公共部门;即使以前这些资源存在一定程度的失业,政府的资源配置活动也产生绝对扩张和相对扩张。私人部门内部资源配置结构,可能也将随着这项政府支出的受益者对经济产品购买行为的变化而有所改变。

另一方面,在政府可耗性支出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试图通过减税来提高社会生产和收入水平,增加就业,那么,随着私人部门购买力的提高,在私人部门的资源配置将会有存在一种相对的扩张。由于减税影响着有效需求的类型,则在私人部门,资源配置的构成十之八九将会发生变化。如果试图通过提高转移支付水平来实现国民收入的增加,同样的结果会发生。

资源配置的这种变化,不仅在部门之间发生,而且在每个部门内部也都会发生重大变化。

因此,西方经济学家得到这样的结论:部门间的资源配置以及私人产品和准私人产品或准公共产品之间的特定资源配置,都要受到旨在取得充分就业目标的财政政策的巨大影响(Jain,1989,p.106-107)。

3.经济增长、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

在正常情况下,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可同时互动,这两个目标的关系表现为相容性。

但是,这两个目标与国际收支平衡目标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却表现为冲突性。

在实现充分就业、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一方面,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将导致国民收入和支出能力的增加,通常会增加对进口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使得贸易收支状况恶化;有时,虽然由于经济繁荣而吸引若干外国资本,经由资本流入而弥补贸易差额的变化,但仍不足以确保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齐头并进。另一方面,扩张性财政政策将产生通货膨胀压力,总体价格水平趋于上升,通常会导致本国商品和劳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地位下降,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

与上述情况相反,如果政府采取改善本国工业的劳动力技能,提高资本的生产能力,稳定价格水平,刺激出口等的财政政策,对改善国际收支状况有很大益处。同时,鼓励外商在本国投资以及限制本国投资者在海外投资的财政政策,也会有助于解决国际收支平衡问题。

倘若由于其他因素造成国际收支不平衡或国内经济衰退,用于校正这种失衡经济状况的财政政策,常常必须在这两种目标中作合理的选择。在国际收支逆差的情况下,通常必须压制国内的有效需求,其结果可能消除逆差失衡,但可能同时带来经济衰退。

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通常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其结果或可能刺激经济增长,但也可能因进口增加以及通货膨胀而导致国际收支逆差。由此可见,经济增长以及充分就业与平衡国际收支不是相容的。

4.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

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是经常需要协调的两个财政政策目标。如果不考虑其他经济问题,经济增长越快当然越好。但是,经济增长速度过快,不一定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有利,对目前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一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经济的盲目高速增长,可能带来以下三个问题:(1)经济增长过程中会出现经济波动,造成资源浪费;(2)快速经济增长可能产生结构失调,降低经济效益;(3)过度增长会导致生态不平衡,破坏人民的生活环境。

所以,增长必须在稳定基础上实现。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稳定是短期目标,而经济增长是长期目标;同时还认为,财政政策是实现短期目标的工具。

但是,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以及像美国1964年、1965年、1981年、1986年联邦所得税减税等财政政策,目的不在于取得经济稳定目标,而在于促进经济增长。当然,在短期扩张总体经济运行水平的财政政策,也有利于长期的经济增长。

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尽管在短期稳定扩张政策与长期经济增长政策之间一般存在着积极的相互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在很多情况下要加以限定。换言之,不同的稳定政策可能对经济增长率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原因,可能是政府所采取的财政政策对投资决策有不同的影响所致。例如,以加速折旧和投资税收抵免为措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可能会直接鼓励投资,这对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作用,如同政府增加教育、卫生方面支出,从而提高了劳动力生产能力的作用一样。

但是,政府在国防方面的支出增加,对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作用不大,当然国防部门研究与发展支出的副产品——技术进步除外。此外,通过降低公司所得税而产生的新投资,将比通过降低低收入阶层的个人所得税所产生的新投资要多得多。

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以“周期”(cycle)和“趋势”(t rend)之间的关系为基础的。J.R.希克斯(Hicks,1950)的模型,构成了存在积极的非中性效应情况下,实现经济稳定与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的基础。在图3中,横轴表示时间(年度),纵轴表示产出或实际国民收入。投资分为自主投资(autonomous investment)和引致投资(induced investment)两种类型。

由于长期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自主投资以不变的百分比沿着AA曲线运动。这种增长率不变的自主投资,通过乘数效应过程,使得沿着LL曲线运动的国民收入增长实现一个均衡水平。沿着LL曲线增长的产出或实际国民收入,产生了引致投资,开动了加速器。乘数-加速数的联合或超级乘数(supermultiplier),导致国民收入沿着EE曲线增长,形成更高的均衡增长途径。而FF曲线代表由经济的生产能力决定的最高国民收入增长率,或充分就业国民收入增长的均衡途径。这种最高的增长率和自主投资增长率假定是相同的,两者都要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和人口的增长(Herber,1975,p.599-603)。

在点1和点2,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由乘数和加速数的相互作用所确定。然后,自主投资的突发性增加,以及乘数和加速数的作用,使得国民收入沿着充分就业增长途径FF曲线,从点3开始产生爆发性增长。

这时,生产性资源的稀缺性,将使得加速数丧失其爆发性特点,沿着FF曲线运动的国民收入的增长,在点3和点4之间,将只受自主投资及其乘数效应的影响。在只有自主投资,因而也只有乘数效应的情况下,均衡增长途径只能是LL曲线。点4是周期的“高转折点”,从此,国民收入开始下转。在点4和点5之间的国民收入的向下运动,比在点2和点3之间国民收入的向上运动更加缓慢。

这是因为,在国民收入向下运动时,只有乘数在起作用,而在向上运动时,乘数和加速数都在起作用。

图3 希克斯增长周期模型与财政政策的应用

这种向下的运动趋势将在点5停止,并在点5和点6之间,国民收入的增长依靠的只是乘数。在点6,由于资本品的实物折耗以及它们的重置需求的增加,新的加速过程产生了“低转折点”。这种下降趋势没有把国民收入增长拖到低于LL曲线的地步,其原因在于自主投资增长的乘数效应在起作用,从而导致它沿着LL曲线扩张。

根据希克斯的观点,该周期的高转折点是由生产力的限制因素所引起的充分就业上限所确定的,而其低转折点则是由具有乘数效应的自主投资的作用所确定的;它们共同确定了经济周期波动的最大和最小增长途径。

根据希克斯的理论,充分就业趋势线(FF)和衰退趋势线(LL)两者都向上倾斜(表明经济增长)这一事实,是由自主投资的持续增长(AA曲线)所保证的。

因此,希克斯教授巧妙地把这种长期趋势和这种周期组合成一种有意义的理论。而且,经济周期的这种上升趋势(繁荣)和下降趋势(衰退),通过乘数和加速数的共同作用,被看成是动态市场经济运行的必然结果(Herber,1975,p.499)。

现在把财政政策应用于希克斯的模型中,看一看财政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直接影响增长周期类型。在图3中业已证明,如果财政政策能够提高生产性资源的质量和数量,经济中的资源上限就可以扩张,则CC曲线表明财政政策如何拖延或避免周期性下降。周期性下降没有出现在点4上,相反,适当的“资源扩张”的财政政策能使其在较高的点X上出现。或者,另一种财政政策使向下波动的趋势在点4和点5之间停止。

财政政策可以把最高的和最低的周期转折点升高一些。因此,由于诸如加速折旧和投资税收抵免等财政政策载体的存在,导致私人投资水平及其增长率提高,从而引起国民收入沿着BB曲线增长,而不是在点5和点6之间连续增长。与LL曲线相比,BB曲线形成一个较高的最低周期低潮,而且实际上升出现在点Y而不是在点6。

其他一些财政措施,包括提高税率、降低转移支付或可耗性支出,或者预算规模的平衡性降低,都可以在点3和点4之间适用,以防止可能出现的货币性通货膨胀。

另一方面,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提高总体预算水平,都可适用于点4上,或适用于稍低于点4的某一位置上,以防止或缓冲下降的趋势。这种财政政策同加速折旧、投资税收抵免政策一样,将导致财政乘数发挥作用,而不直接增加私人的自主性投资,就可以降低周期下降的幅度。

因此,这些财政措施通过提高最终的周期低谷水平而达到缓冲下降趋势的最终目的。

5.经济增长与公平收入分配

西方经济学家一直认为,不同的稳定增长政策将直接地影响一国的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

如果在税收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包括转移支付和可耗性支出)来实现预期国民收入的增加,那么,特定的人或集团就可以从这种增加的政府支出中受益,而他们可能恰恰不是那些付税人,从而导致收入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是不是政府和社会所期望的,要取决于社会对公平收入分配的价值判断。

同理,预期国民收入的增加也可以通过减税来实现。减税政策也会使收入分配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取决于减税对哪一收入档次影响最大。

如果是对最低收入阶层的减税,则从公平的角度来看,这种减税政策有利于收入和财富的均等化。

但是,公平与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相容的。为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目标,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供给,投资规模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技术要不断创新,而这些条件的实现都需要以一定程度的收入不均等为前提。相反,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收入和财富的分配均等化作为一个社会问题而成为财政政策主要目标之一。

这时,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要放慢,把一部分资源用于提高全社会的生活水平上。

此外,实现地区间的收入分配公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某一地区的经济增长,但从整体来看,有可能会降低国民经济增长率。

如果政府把大量资金用于落后地区(国防支出是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发展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加了这一地区的人均收入,但是,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如果政府把这部分资金用于专业化程度高、技术力量雄厚的地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可能更快。对经济发达地区实施重税政策,对经济落后地区实施轻税政策,也具有这种效应。

6.经济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

一般来说,通货膨胀由于使外国商品和劳务的价格相对低廉,导致本国出口减少,进口增加,结果是国际收支恶化。但是,如果维持经济稳定,是否就能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呢?答案虽然不是否定的,但也决不是肯定的。因为国际收支状况取决于本国和外国的经济状况,如果外国发生通货膨胀而本国维持经济稳定,则本国出口增加,进口减少,难免发生顺差失衡现象。

因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只有世界各国都维持大致相同的经济稳定水平,而且贸易类型不发生变化,经济稳定才能与国际收支同时并存。

然而,这两类条件与事实相去甚远,经济稳定与平衡国际收支这两个目标当然要发生冲突了。。【参考文献】:

财政政策目标(Objects of Fiscal Policy)

菲利普斯曲线(Phillips Curve)

Due, J.F., 1968, Government Finance: Economics of the Public Secotor,Fourth Edition,Richard D.Irwin,Inc. .

Herber,B.P.,1971,Modern Public Finance, Revised Edition ,Richard D.Irwin,Inc. .

Hicks, J.R.,1950,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the Trade Cycle, The Clarendon Press, Oxford.

Jain, P.C, 1989, Economics of Public Finance: Public Sector Debt,Fiscal Policy, Atlantic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 New Delhi.

Musgrave,R.A.,and P.B.Musgrave,1980,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hird Edition,Mc-Graw -Hill Book Company.

Phillips,A.W.,1958,The Relation Between Unemployment and the Rate of Change of Money Wage Rates in the United Kingdom,1862 -1957, Economica, November.

汪祥春主编,1995,《西方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