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LM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经济科学出版社《公共经济学大辞典》第1133页(15784字)
【内容介绍】:
1.引言
IS-LM模型最早是由希克斯(Hicks,1937,p.147-159)提出来的,用来阐示凯恩斯的理论,但他最初用的是SI-LL符号。
随着经济学的发展和经济学界对凯恩斯理论贡献的认识,逐步形成了现代的IS-LM模型,特别是汉森(IIansen,1953)、莫迪利亚尼(Modigliani,1944,p.45-88,1963,p.79-107)、克莱因(Klein,1947)、帕廷金(Patinkin,1948,p.543-564)等经济学家对于该模型的完善所做的贡献最大。尽管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起,由于理性预期经济分析方法的兴起,小规模的一般均衡和对策论模型得到广泛运用,IS-LM模型对宏观经济理论思考的支配作用有所动摇,但是,几十年来,IS-LM不仅成为宣传凯恩斯思想的工具和宏观经济学教科书的主要依据,而且还变成了一般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的起组织作用的概念。
甚至在非常大的宏观经济模型中,几百个方程式一般也只是拆散开来的IS-LM结构”(莱琼赫夫德,1992,第2卷,第1075页)。
在宏观经济学中,IS-LM模型也可称为总需求模型。
该模型把价格水平看作是外生的,然后阐明了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国民收入。考察IS-LM模型有两种方法(Mankiw,1994,p.240):一种方法是考察当价格水平固定时,引起收入短期变化的因素;另一种方法是考察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因素。
这两种方法是等价的,因为固定价格水平情况下的收入变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是相同的(如图1所示)。也就是说,在短期,当价格水平固定时,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决定了收入的变化。
图1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毫无疑问,IS-LM模型分为两部分,即IS曲线和LM曲线。IS代表“投资”和“储蓄”,IS曲线代表的是商品和服务市场;LM代表“流动性”和“货币”,LM曲线代表的是货币的供给与需求。由于利率影响投资和货币需求,因此,它是把IS-LM模型这两部分联系在一起的变量。该模型阐示这些市场的相互作用是如何决定总需求的。
2.商品市场与IS曲线
IS曲线描述的是出现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的利率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了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先从简单的商品和服务需求理论开始,该理论简称为凯恩斯交叉(Keynesian cross)。
2.1 凯恩斯交叉
凯恩斯交叉是对凯恩斯国民收入理论的最简单的解释,也是构建较为复杂的和现实的IS-LM模型的基础。
计划支出 为了推导出凯恩斯交叉,我们首先看一下计划支出的决定因素。
计划支出是家庭、企业和政府计划花费在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实际支出与计划支出之间的差额是非计划的存货投资。
当企业卖出的产品比它们计划的少时,其存货存量将自动增加。相反,存货存量将减少。
由于这些非计划的存货变化属于企业的支出,因此,实际支出不是低于就是高于计划支出。
假定经济是封闭的,因而净出口是零,则计划支出E可以看作是消费C、计划投资I以及政府购买G的总和:
E=C+I+G (1)
我们把消费函数可以写成
C=C(Y-T) (2)
消费函数表明,消费取决于可支配收入(Y-T)。
可支配收入等于Y减去税收T。此外,我们假定计划投资是固定的,
I=I (3)
财政政策 政府购买和税收的水平是固定的:
(4) (5)
把(2)式~(5)式带入(1)式,得到:
该方程式表明,计划支出是收入Y、外生计划投资水平、外生财政政策变量和的函数。
图2显示,计划支出是收入水平的函数。这条曲线向上倾斜的原因在于,收入越高,消费越高,因此计划支出越多。
这条曲线的斜率是边际消费倾向(MPC),它表明的是收入每增加一元,计划支出增加多少。
经济均衡 现在,我们假定,当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时,该经济处于均衡状态。在宏观经济学中,Y不仅等于总收入,还等于实际商品和服务支出。因此,我们可以把这种均衡条件写成:
实际支出=计划支出
Y=E (7)
图2 计划支出是收入的函数
图3中的45°度线描绘出这个条件成立的点。
如果加上计划支出函数,该图就表明了凯恩斯交叉。该经济的均衡位于A点,即计划支出函数与45°线相交。
图3 凯恩斯交叉与均衡调整
该经济是如何实现均衡的呢?就很多企业来说,存货在调整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存货的非计划变化引起企业改变生产水平,继而改变收入和支出。
例如,假定GDP的水平高于均衡水平,比如说图3中的Y1。在这种情况下,计划支出是E1,低于Y1。
由于计划支出低于生产,企业的销售低于其生产,未销售的产品增加其存货存量。存货的这种非计划提高使得企业解雇工人,减少生产,从而降低GDP。非意愿的存货积累和收入下降这种过程将持续下去,直至收入下降到均衡水平为止。在均衡状态下,收入等于计划支出。
同样地,假定GDP的水平低于均衡水平,比如说图3中的Y2。在这种情况下,计划支出是E2,高于Y2。
由于计划支出超过生产,企业的销售高于其生产。由于企业看到它们的存货存量在下降,它们就会多雇用工人,增加生产。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下去,直至收入等于计划支出为止。
总之,凯恩斯交叉表明了计划投资水平I以及财政政策G和T既定的情况下收入Y是如何决定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模型阐明这些外生变量当中的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收入是如何变化的。
政府购买支出 由于政府的购买支出是支出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在任何既定的收入水平下,政府购买支出增加意味着计划支出增加。
如果政府购买支出增加△G,那么,计划支出曲线就会上移△G(如图4所示),该经济的均衡从A点移至B点。
图4 凯恩斯交叉与政府购买支出增加
从图4中可以看出,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导致收入增加更大,即△Y>△G。比率△Y/△G称为政府购买支出乘数,该乘数的大小由下式给定:
△Y/△G=1/(1-MPC) (8)
它说明了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一元,收入会增加多少。
税收 现在考察一下税收的变化对均衡收入的影响。减税(△T)会立即使可支配收入(Y-T)增加△T,消费会增加MPC×△T。在任何收入水平Y既定的情况下,此时的计划支出将增加。
如图5所示,计划支出曲线上移了MPC×△T,经济均衡从A点移至B点。
图5 凯恩斯交叉与减税
正如增加政府购买支出会对收入产生倍数效应一样,减税也会产生倍数效应。税收变化对收入产生的总体效应是:
△Y/△T=-MPC/(1-MPC) (9)
这就是所谓的税收乘数,它表明的是税收变化一元会引起收入变化多少。
2.2 利率、投资与IS曲线
凯恩斯交叉是构建IS-LM模型的基石,因为它阐明了既定的计划投资水平下决定收入水平的因素,但是,它假定计划投资水平是既定的有些不现实。一般来说,计划投资水平与利率负相关,因此,计划投资水平可以写成:
I=I(r) (10)
图6a表明了投资函数(10)式的含义。由于利率是投资项目融资的借债成本,所以,利率提高会降低计划投资。
我们利用投资函数和凯恩斯交叉图来确定利率变化时收入是如何变化的。由于投资与利率逆相关,那么,利率从r1提高到r2会使投资数量从I(r1)减少至I(r2);计划投资的下降继而使支出函数向下移动,如图6b所示;支出函数的向下移动导致收入水平降低。
因此,利率提高将会降低收入。
因此,IS曲线概括了利率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利率越高,计划投资水平越低,收入水平也就越低。
因此,IS曲线向下倾斜(如图6c所示)。
图6 IS曲线的推导
2.3 财政政策与IS曲线的移动
根据凯恩斯交叉,收入水平还取决于财政政策。上述推导出来的IS曲线假定财政政策既定,即假定G和T固定。可是,当财政政策变化时,IS曲线会发生移动。
图7利用凯恩斯交叉考察了政府购买支出从G1增加到G2是如何移动IS曲线的。本图示假定利率因而计划投资水平不变。凯恩斯交叉表明,财政政策的这种变化会增加计划支出,从而使均衡收入从Y1提高到Y2。因此,政府购买支出增加使IS曲线向外移动。
图7 财政政策变化与IS曲线移动
同样,我们也可以利用凯恩斯交叉来考察财政政策的其他变化对IS曲线的影响。由于减税也会增加支出和收入,所以,减税政策也将使IS曲线向外移动。政府购买支出的减少或增税将减少收入,所以,这样的财政政策变化将使IS曲线向内移动。
总之,IS曲线表明了在商品和服务市场上利率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IS曲线是在财政政策既定情况下画出的。增加商品和服务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化将使IS曲线向右移动,而减少商品和服务需求的财政政策变化将使IS曲线向左移动。
3.货币市场与LM曲线
LM曲线表明的是在货币余额市场上利率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为了理解这种关系,我们先看一下简单的利率理论,称之为流动性偏好理论。
3.1 流动性偏好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是对凯恩斯利率理论的最简单的解释,它解释了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与需求是怎样决定利率的,是LM曲线的理论基础。
我们先从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开始。假定M代表货币供给,P代表价格水平,则M/P是实际货币余额供给。流动性偏好理论假定实际货币余额的供给是固定的,即
(11)
货币供给M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政策变量,价格水平P在本模型中也是一个外生变量。
这些假设意味着实际余额的供给是固定的,尤其是不取决于利率。因此,如图8所示,实际货币余额供给是一条垂直的供给曲线。
图8 流动偏好理论
其次,我们考察实际货币余额需求。人们持有货币,是因为它是一种“流动”资产,亦即它便于用来交易。
流动偏好理论假定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数量取决于利率。利率是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持有货币就要放弃银行存款或债券的利息。
当利率提高时,人们打算以货币形式持有的财富就会减少。
因此,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可以写成:
(M/P)α=L(r) (12)
式中的函数L(r)代表流动性资产——货币的需求。(12)式表明实际余额的需求数量是利率的函数。图8也显示了利率与实际余额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条需求曲线向下倾斜的原因在于,利率提高会降低实际余额的需求数量。
根据流动偏好理论,利率不断调整使货币市场实现均衡。
在均衡利率上,实际余额的需求量等于供给量。利率向这种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均衡的调整,原因在于如果利率没有处在均衡水平,人们就会调整他们的资产组合。如果利率太高,实际余额的供给量会超过需求量。
持有超额货币供给的个人会千方百计把他们的不生息货币转化成生息的银行存款或债券,而愿意支付较低利率的银行和债券发行者对这种货币超额供给做出的反应是降低他们提供的利率。
相反,如果利率太低,货币需求量就会超过货币供给量,促使利率上扬。在均衡利率水平上,人们满足于其货币资产与非货币资产的组合。
流动性偏好理论意味着货币供给的下降会抬高利率,而货币供给的增加会压低利率。为了弄清这是为什么,假定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给。由于在本模型中P是固定的,故M降低即减少M/P。
实际余额的供给向左移动,如图9所示。
均衡利率从r1上升到r2。利率上升使人们减少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数量。
图9 流动性偏好理论中的货币供给减少
3.2 收入、货币需求与LM曲线
我们现在利用流动性偏好理论来推导LM曲线。我们看到,均衡利率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利率取决于收入水平。LM曲线表明的就是收入水平与利率之间的这种关系。
到目前为止,我们假定只有利率影响实际余额需求数量,其实,收入水平Y也影响货币需求。当收入提高时,支出也增加,人们的交易活动增加,需要使用更多的货币。因此,收入增加意味着货币需求增加。
这样,货币需求函数可以写成:
(M/P)d=L(r,Y) (13)
实际货币余额需求量与利率负相关,与收入正相关。
利用流动性偏好理论,我们可以看清收入水平变化时利率将会发生什么情况。例如,收入从Y1增加到Y2。
如图10a所示,收入增加将使货币需求曲线向外移动。为了使实际货币余额市场保持均衡,利率必须从r1上升至r2。因此,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利率上扬。
LM曲线描绘了表明收入水平与利率之间关系的各个点。如图10b所示,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越大,均衡利率就越高。因此,LM曲线向上倾斜。
图10 LM曲线的推导
3.3 货币政策与LM曲线的移动
LM曲线向我们展示的是在收入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的利率,而流动性偏好理论则表明均衡利率取决于实际余额的供给。LM曲线是在实际货币余额供给不变情况下画出的。可是,如果实际余额发生变化(比如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LM曲线就会移动。
我们可以利用流动性偏好理论来理解货币政策是如何移动LM曲线的。假定中央银行降低货币供给,使其从M1降至M2,引起实际余额的供给从M1/P降至M2/P(如图11a所示)。
在收入数量因而实际余额的需求曲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实际余额供给的减少会使利率上扬,以保持货币市场均衡。因此,实际余额下降使LM曲线向外移动(如图11b所示)。
总之,LM曲线表明的是在实际货币余额市场上利率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LM曲线是在实际货币余额供给既定情况下画出的。
实际货币余额供给的减少将使LM曲线向上移动,实际货币余额供给的增加将使LM曲线向下移动。
4.短期均衡:IS-LM模型
上述分析得到IS-LM模型的全部要素,表现为两个方程式:
Y=C(Y-T)+I(r)+G IS
M/P=L(r,Y) LM
图11 货币政策变化与LM曲线移动
本模型把财政政策G和T、货币政策M以及价格水平P看作是外生变量。在这些外生变量既定前提下,IS曲线说明的是满足商品市场方程的r和Y的组合,LM曲线说明的是满足货币市场方程的r和Y的组合。
这两条曲线放在一起,如图12所示。
整个经济的均衡位于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的点。该点给出了满足商品市场均衡条件和货币市场均衡条件的利率r和收入水平Y。
换言之,在这一点上,实际支出等于计划支出,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等于供给。利用ISLM模型,我们可以分析政策变化对国民收入的短期影响。
图12 Is-LM模型中的均衡
5.IS-LM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
我们利用IS-LM模型分析外生变量的变化是怎样影响内生变量的。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属于外生变量,所以,IS-LM模型阐示了这些政策在短期如何影响经济。
5.1 财政政策的变化
我们首先考察财政政策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我们已经知道,财政政策的变化移动IS曲线。
当政府购买支出增加△G时,根据凯恩斯交叉的政府购买支出乘数分析,在任何利率水平既定时,财政政策的这种变化会使收入水平增加△G/(1-MPC)。因此,如图13所示,IS曲线将按这一数量向外移动。
可见,政府购买支出的增加既增加了收入,又提高了利率。
同样,当政府减税△T时,在任何利率水平既定时,财政政策的这种变化会使收入水平增加△T×MPC/(1-MPC)。
因此,如图14所示,IS曲线将按这一数量向外移动。经济均衡从A点移至B点。可见,减税既增加了收入,又提高了利率。
注意,财政扩张导致的收入增加在ISLM模型中小于凯恩斯交叉的情况。如图13和图14所示,IS曲线的水平移动等于凯恩斯交叉情况下的均衡收入增加,其数量大于ISLM模型中的均衡收入增加。
这种差额的出现是因为凯恩斯交叉假定投资是固定的,而IS-LM模型则考虑了利率上升时投资下降的情况。所以,在IS-LM模型中,财政扩张将提高利率,排挤投资。
图13 增加购买支出
图14 减税
5.2 货币政策的变化
我们再来考察货币政策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如上所述,货币政策的变化移动LM曲线。
当货币供给M增加时,由于P是固定的,所以,M/P必然增加。
流动性偏好理论表明,在任何收入水平既定时,实际货币余额增加会导致利率下跌。因此,如图15所示,LM曲线将向下移动,均衡点从A移至B。
可见,货币供给增加会降低利率而提高收入水平。
图15 增加货币供给
因此,IS-LM模型阐明了货币政策通过改变利率来影响收入这一原理:货币供给增加降低利率,刺激投资,从而扩大商品和服务的需求,这一过程称为货币传递机制(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5.3 财政-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
当我们分析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变化时,必须记住这些政策并非彼此互不相干,一种政策的变化可能影响另一种政策。这种相互依赖性会改变一种政策变化的影响。
假定政府通过提高税收的办法来削减预算赤字。根据IS-LM模型,这种政策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中央银行对增税做出的反应。
图16说明了三种可能结果。第一,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不变(如图16a所示)。
增税使IS曲线向内移动,降低收入和利率。第二,中央银行保持利率不变(如图16b所示)。当增税使IS曲线向内移动时,中央银行必须减少货币供给,以使利率保持在初始水平上,则LM曲线向上移动。利率虽然没有下降,但收入的降低要比中央银行保持货币供给不变时更大。第三,中央银行保持收入不变(如图16c所示)。当增税使IS曲线向内移动时,中央银行必须增加货币供给,才能避免增税导致衰退,但引起利率大幅度下降。
尽管收入水平没有改变,但增税与货币扩张相结合改变了经济资源的配置:增加税收将减少消费,而降低利率将刺激投资。
图16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相互作用
上述分析表明,财政政策变化的影响取决于中央银行所追求的政策,亦即取决于中央银行追求的是货币供给不变、利率不变还是收入水平不变。同样地,货币政策变化的影响也取决于财政政策所追求的政策目标。
一般而言,在分析一种政策变化的影响时,必须考虑另一种政策的假定条件;对另一种政策所作的适当的假设取决于目前的情况和经济决策中的政治因素。
6.IS-LM模型与总需求曲线
在上述分析中,我们利用了IS-LM模型来解释价格水平固定时短期的国民收入决定。可是,当价格水平变化时,IS-LM模型会发生什么变化?当我们把IS-LM模型与总需求曲线联系在一起时,IS-LM模型成为解释总需求曲线位置和斜率的一种理论。
总需求曲线说明的是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如果用货币数量论推导这种关系,我们得到这样的结论:如果货币供给不变,价格水平提高意味着收入水平降低;如果货币供给增加,将使总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如果货币供给减少,将使总需求曲线向内移动。
我们现在不用货币数量论而是用IS-LM模型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首先,我们利用IS-LM模型证明国民收入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而下降,向下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明了这种关系。其次,我们考察是什么原因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
是什么原因使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我们利用价格水平变化情况下的IS-LM模型来解释。
图17阐示了价格水平变化的影响。在货币供给M既定的情况下,价格水平P提高引起实际货币余额M/P供给减少,使LM曲线向上移动,利率上升,均衡收入水平下降(如图17a所示)。
我们看到,当价格水平从P1上升至P2时,国民收入水平从Y1下降至Y2。
图17b画出了在IS-LM模型中发生的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负相关的点。
是什么原因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由于总需求曲线概括了IS-LM模型的结果,所以,移动IS曲线或LM曲线的冲击力量也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在IS-LM模型中,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将提高收入,因此,使总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如图18所示)。
同样,在IS-LM模型中,紧缩性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会降低收入,因而使总需求曲线向内移动。
可见,价格水平变化导致的IS-LM模型中的收入变化表明的是总需求曲线上的变化;而在价格水平固定情况下,IS-LM模型中的收入变化表明的是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图17 利用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
7.IS-LM模型和总需求曲线的简单代数分析
前几节都是用图示说明IS-LM模型,现在,我们利用简单的代数方法进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
图18 财政-货币政策与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7.1 IS曲线
我们思考IS曲线的-种方法是:它描述的是收入Y和利率r的组合:
Y=C(Y-T)+I(r)+G (14)
(14)式表明,生产Y的商品数量必须等于商品的需求数量(C+I+G)。
在假定消费函数和投资函数都是线性函数的特殊情况下,我们从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开始分析:
Y=C+I+G (15)
假定消费函数是
C=a+b(Y-T) (16)
式中,a>0,b是边际消费倾向,0<b<1。投资函数是
I=c-dr (17)
式中,c>0,d>0。参数d决定了投资对利率变化的反应程度;由于利率下降时,投资增加,所以,d的前面是负号。
根据(15)~(16)式,我们可以推导出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并可以看出是什么因素影响IS曲线的位置和斜率。
如果我们把消费函数(16)和投资函数(17)代入国民收入核算等式(15)中,得到:
Y=[a+b(Y-T)]+(c-dr)+G (18)
解(18)式,可得IS曲线的代数表达式:
Y=(a+c)/(1-b)+[1/(1-b)]G+[-b/(1-b)]T+[-d/(1-b)]r (19)
(19)式给出了利率r、财政政策G和T既定情况下的收入水平Y。在财政政策不变的情况下,(19)式就表明了利率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利率越高,收入水平越低。
利用(19)式,我们可以证实以前关于IS曲线的结论:第一,利率的系数是负的,IS曲线向下倾斜:利率提高减少收入。第二,政府购买支出的系数是正的,政府增加购买支出使IS曲线向外移动。
第三,税收的系数是负的,税收的增加使IS曲线向内移动。
利率的系数[-d/(1-b)]表明了决定IS曲线形状(是陡直还是扁平)的因素。如果投资对利率的反应非常灵敏,那么,d的值就很大,收入对利率的反应也非常灵敏。在这种情况下,利率稍有变化,就会导致收入大幅度变化:IS曲线相对扁平。相反,如果投资对利率的反应很不灵敏,那么,d的值就很小,收入对利率的反应也很不灵敏。在这种情况下,利率变化很大只能引起收入很小变化:IS曲线相对陡直。
同样,IS曲线的斜率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b。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利率变化所导致的收入变化越大。
其原因是:边际消费倾向越大,导致投资变化的乘数越大,该乘数越大,投资对收入的影响越大,IS曲线越扁平。
边际消费倾向b也决定了财政政策变化使IS曲线移动的程度。购买支出G的系数1/(1-b)是凯恩斯交叉情况下的购买支出乘数,税收T的系数[-b/(1-b)]是凯恩斯交叉情况下的税收乘数。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财政政策变化所导致的IS曲线的移动越大。
7.2 LM曲线
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
M/P=L(r,Y) (20)
LM曲线描述了收入Y和利率r的组合。(20)式表明,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
假定货币需求函数是线性函数,即
L(r,Y)=eY-fr (21)
式中,e>0,f>0。e的值决定了收入增加时货币需求增加多少,f的值决定了利率上升时货币需求下降多少。
利率项之前是负号,这是因为货币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现在,货币市场的均衡可以用下式描述:
M/P=eY-fr (22)
根据(22)式,求出r:
r=(e/f)Y-(1/f)M/P (23)
(23)式表明了收入和实际货币余额取任何值时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的利率。
LM曲线描述的就是在M/P的值固定时该方程取不同的Y和r值的情况。
利用(23)式,我们可以证实以前关于LM曲线的结论:第一,收入的系数是正的,LM曲线向上倾斜:收入越高,要求利率越高,以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
第二,实际货币余额的系数是负的,实际余额的降低使LM曲线向上移动,实际余额的增加使LM曲线向下移动。
收入的系数e/f表明了决定LM曲线形状(是陡直还是扁平)的因素。如果货币需求对收入水平的反应很不灵敏,那么,e的值就很小。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利率稍有变化,就可以抵消收入变化引致的货币需求的微量增加:LM曲线相对扁平。
同样,如果货币需求数量对利率的反应很不灵敏,那么,f的值就很小。在这种情况下,收入变化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变化将导致均衡利率的大幅度变化:LM曲线相对陡直。
7.3总需求曲线
为了确定总需求方程式,我们必须找到既满足IS方程式又满足LM方程式的收入水平。
为此,把LM方程代入IS方程,得到:
Y=(a+c)/(1-b)+[1/(1-b)]G+[-b/(1-b)]T+[-d/(1-b)][(e/f)Y-(1/f)M/P] (24)
根据(24)式,解出Y:
Y=z(a+c)/(1-b)+[z/(1-b)]G+[-zb/(1-b)]T+{d/(1-b)[f+de/(1-b)]}M/P (25)
式中,z=f/[f+de/(1-b)],0<z<1。
(25)式是以代数形式表达的总需求曲线,表明收入取决于财政政策G和T、货币政策M以及价格水平P。
根据(25)式,我们可以证实总需求曲线的若干特征。
第一,总需求曲线向下倾斜,因为价格水平P上升将降低实际货币余额M/P,从而降低收入水平Y。第二,货币供给增加将提高收入,使总需求曲线向外移动。第三,政府增加购买支出或减税也会提高收入,使总需求曲线向外移动。注意,由于z<1,所以,IS-LM模型中的财政政策乘数比凯恩斯交叉情况下的小。因此,参数z反映的是对投资的排挤效应。
(25)式还反映出以IS-LM模型推导出来的总需求曲线与以货币数量论推导出来的总需求曲线之间的关系。
货币数量论假定利率不影响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数量,换言之,f=0。如果f=0,那么,z=0,因而财政政策不影响总需求。因此,以货币数量论推导出来的总需求曲线是以IS-LM模型推导出来的总需求曲线的一个特例。
7.4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效力
经济学家们一直在争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更具有影响力。根据IS-LM模型,回答这个问题要取决于IS曲线和LM曲线的参数。所以,经济学家们花费了大量精力讨论这些参数的大小。争论最激烈的参数就是描述利率影响经济决策的参数。
相信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的经济学家认为,投资对利率的反应灵敏度(用参数d测度)很小。从总需求的代数方程可以看出,d的值很小意味着货币供给对收入的影响微乎其微。这是因为,当d很小时,IS曲线几乎处于垂直状态,因而LM曲线的移动不会使收入变化多少。此外,d的值很小还意味着z的值很大,继而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很大。原因在于,当投资对利率的反应灵敏度很小时,财政政策的排挤效应不明显。
相信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更有效的经济学家认为,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灵敏度(用参数f测度)很小。当f的值很小时,z的值就很小,所以,财政政策对收入的影响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LM曲线几乎处于垂直状态。
此外,当f的值很小时,货币供给的变化对收入产生很大影响。
如今,经济学家并不完全赞同上述两种极端观点。有证据表明,利率既影响投资,又影响货币需求。
这表明,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决定总需求的重要因素。
芒德尔-弗莱明模型与财政-货币政策(MundellFleming Model and Fiscal-Monetary Policy)Hansen,A.H.,1953,A Guide to Keynes,McGraw Hill.
Hicks, J.,1937,Mr Keynes and Classics: a Suggested Interpretation, Econometrica 5.
Klein,L.R.,1947, The Keynesian Revolution,Macmillan.
Mankiw,N.G.,1994,Macroeconomics,Worth Publishers,Inc..
Modigliani,F.,1944, Liquidity Preference and the Theory of Interest and Money, Econometrica 12.
Modigliani,F.,1963, The Monetary Mechanis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Real Phenomena,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45.
Patinkin,D.,1948,Price Flexibility and Full Employ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38.
莱琼赫夫德,D.A.,1992,《IS-LM分析》,载于约翰·伊特韦尔、默里·米尔盖特和彼德·纽曼主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中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