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475页(634字)

【生卒】:1886—1956

【介绍】:

德国人。

生于一个牧师世家。先在堡和柏林攻读神学和哲学,1905年改学医学,获得学位后行医。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做军医,战后继续行医并进行写作,1932年被选为普鲁士艺术科学院院士。纳粹上台时,曾一度拥护法西斯政权,1933年发表了《新国家和知识分子》等文章,幻想“德意志民族会从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和久有的僵化中找到一条出路”。

但他很快醒悟,自1935年开始对纳粹的一些倒行逆施表示不满,他的一些言论受到攻击,被怀疑为犹太人和悲观主义者。1938年被开除出帝国写作组织,随即被禁止写作。

直到40年代末期才重新进行创作活动。主要成就是诗歌创作,早期发表有诗集《停尸房》(1912)、《儿子们》(1914)、《肉》(1917)、《瓦砾》(1919)等,这些作品以表现主义的风格,表达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厌恶和无可奈何的心态,有着浓重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的色彩。

战后出版的诗集有《蒸馏》(1953)、《尾声》(1955)等,他的诗歌由于坦露了知识分子的孤独感和迷惘以及艺术形式上的完美,语言的精炼和适应于现代社会的新的表现手段,而在50年代风靡西欧。

除了诗歌,还写了广播剧、小说以及大量散文,其中重要的有小说集《大脑》(1916)、广播剧《三个老人》(1949)、《幕帷后的声音》(1952),散文集《挑衅的生活》(1955)以及自传《双重人生》(1950)、《关于我自己》(1956)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