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537页(886字)

【生卒】:1881—1942

【介绍】:

奥地利作家。

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商人之家。曾先后在维也纳大学、柏林大学攻读哲学。

大学毕业后去欧、亚、非洲各国旅行,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生活,为他文学创作提供了基础。1901年出版了第一本集《银弦集》,1906年第二本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从这些诗歌中看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对他的影响。主要成就是小说,多为中篇,创作上受弗洛依德的影响,大多数作品细腻地描写人的心理活动和表现情欲的力量。

有些作品中也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尖锐的现实意义。他的几部小说集《初次的经历》(1911)、《热带癫狂症患者》(1922)、《感情的混乱》(1927)发表后,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有的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如《灼人的秘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即《巫山云》)等。另一些重要作品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的中篇《象棋的故事》(1941),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和1931-1935年写出,1982年整理出版的长篇《富贵梦》。他也是一位戏剧家,着有《叶莱米亚斯》(1917)、《海滨住宅》(1912)、《一个生者的传奇》(1919)等。构成他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写的传记作品,先后以作家为题材写了《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1920)、《同魔鬼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1925)、《三位作家》(卡萨诺瓦、斯丹达尔、托尔斯泰,1928)、《罗曼·罗兰》以及《约瑟夫·福煦》(1929)、《玛丽亚·安东奈特》(1932)等历史人物传记。他在这些着作中深刻分析了他们的心理活动,把驱使人物发展的动力归之为肉体和灵魂,感官和精神的分裂。

茨威格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人道主义者,反对民族间的杀戮。纳粹上台后,他的作品被焚,家产被抄,本人被迫流亡,辗转欧美各国,最后定居巴西。希特勒惨绝人寰的罪行粉碎了他的人道主义信念,他相信曙光的到来,却无法忍受黎明前的黑暗。在完成了自传《昨天的世界》(1942,1944年发表)后,与妻子一道在寓所自杀。

上一篇:蔡策 下一篇:城市公园论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