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64页(932字)

【生卒】:1917—

【介绍】:

意大利小说家

他的许多作品以托斯卡那地区为背景,描写日常生活事件和普通人的寻常遭遇,继承了托斯卡那乡土文学传统的朴素简练的写实特色。同时他的作品又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见长。他推崇乔伊斯早期的作品,主张艺术应当超越被意识形态的、伦理的和心理的结构所扭曲的实用意识,穿过生活的外部表象,透过人的不透明的外壳,深入到潜意识的现实之中,这才触及到事件的本质。卡索拉的创作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

1937年至1950年是第一阶段,大多以哀伤的抒情笔调表现人的痛苦和孤独感,其中长篇《罗莎·加利亚迪》(1946)、《女友们》(1947)较为优秀;中篇《伐木》尤佳,小说描写烧炭工人冬天在寒冷的森林里从事沉重艰辛的劳动,过着单调而寂寞的生活,重点刻画一个年轻工人丧妻之后无法填补的空虚心灵。50年代初,卡索拉在新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影响下,开始在作品中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创作进入第二阶段。他起初将自己参加抵抗运动的战斗经历写成小说:长篇《法乌斯托和安娜》(1952)、《士兵》(1957),短篇集《老战友》(1963),着重表现人们对未来的憧憬、信心和追求;继而描写战后抵抗运动战士对现实的失望和怅惘:长篇《战后的婚礼》(1957)记叙3个游击队员胜利后在社会上走投无路、无法安居乐业的悲剧结局;长篇《布贝的未婚妻》(1960)通过游击队员布贝从成长到堕落的经历,表现一代人的精神幻灭过程,是他最优秀的作品。长篇小说《一个干枯的心灵》(1961)标志着卡索拉的创作再次发生转折,进入第三阶段。小说描写30年代两个穷苦女孩子盼望爱情改变不幸命运的内心情感。卡索拉返回到青年时代表现内心生活的主题。他将早期短篇小说加以扩充,写成中篇或长篇,在内容上增添存在主义思想,在艺术形式上对小说结构或叙事技巧进行革新,以几乎每年一本的高速度发表一批实验性作品。获得好评的有《难忘的时刻》(1966)、《地方铁路》(1968)、《里奥山》(1968)、《一个孤独的人》(1978)和《造反者》(1980)。

70年代后期还写了以反对核武器和保护生态为主题的科幻小说《幸存者》(1978)、《动物的天堂》(1979)。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