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莱达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66页(1048字)
【生卒】:1871—1936
【介绍】:
意大利女作家。
曾获诺贝尔文学奖。出生于撒丁岛努奥洛城,她虽然是在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长大,但是由于轻视妇女的封建陋习,从小只受过很少的几年正规教育。黛兰达通过勤奋的自学,练就写作才能,从13岁起就开始为报刊撰写文章,17岁时出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翌年发表第一部长篇小说。她于1900年同在罗马工作的帕尔米罗·莫德桑尼结婚,迁居到罗马,从此离开了故乡。在罗马,她踏进文化名人的社交圈子,广泛地了解到当时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文学状况,拓展了视野,但是撒丁岛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始终是她描写的对象。她是一位乡土作家,1926年瑞典皇家学院授奖时表彰她“以明晰的手法描绘海岛故乡的生活,并且以深刻而又同情的态度处理一般人类活动。”黛莱达以贫穷、落后、保守的撒丁岛为背景,用现实主义手法着重描写善与恶、罪与罚的主题,表现社会的变迁,人生的艰难,流露出浓厚的宿命论思想。她的文笔清丽婉约,富于抒情性。作品大多描写弱小者的悲苦命运,揭示社会的阴暗面,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逼真,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真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她被认为是真实主义文学晚期的杰出代表作家。在长达50多年的创作时间内,黛莱达写下了数量极多的作品,共发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50余部,诗歌、戏剧作品数卷,还有一部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译本。
长篇小说《长春藤》(1908)、《风中芦苇》(1913)、《马利安娜·西尔卡》(1913)是她的代表作,这些作品真实细致地描绘了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撒丁岛旧的封建社会关系在资本主义新势力的冲击下分崩离析的情景。前两部小说描写古老封建家庭的解体,通过家庭成员分别走上不同生活道路的事实,揭示在落后的撒丁岛上经济基础、道德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空前的变革,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给宁静的海岛造成了动乱,也带来了新的生机。
后一部小说记述有钱的老处女马利安娜与一个沦为强盗的穷汉子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是一首爱情的牧歌,它集中地重现了早期作品中描写过的失败的爱情、被禁止的爱情、悔愧交加的爱情的种种情状。
大量的心理活动描写和象征手法的运用,创造出梦幻般的意境。这些作品虽然被黛莱达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悲怆笔调来描写,不乏对旧事物的依恋和哀叹,但是其中现实主义艺术的力量却更为强大,将一个历史过渡时期的社会状况如实地反映出来。
她最后完成了自传体小说《科西玛》(1936)。黛莱达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