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787页(939字)

20世纪初欧洲流行的文学艺术派别。

它产生于意大利,传播到俄国、法国、英国、德国、波兰等国,从文学开始,涉及到绘画、音乐、戏剧、电影、雕塑、舞蹈,甚至时装和烹饪等各个艺术领域。1909年初意大利人、戏剧家利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宣言》,1910年发表《未来主义文学宣言》,1912年发表《未来主义文学的技术宣言》,提出理论主张。未来主义宣告同旧的传统文化决裂,从内容到形式彻底革新文学艺术。它认为由于科学技术发达,机器、速度和竞争成为20世纪的主要时代特征,文学和艺术是认识和反映生活的手段,应当由对停滞的现实的静态描写转向表现“机器文明”所特有的运动、速度、进取性和力量;艺术家应当勇于探索未知,面向未来,创造一种全新的未来艺术。

未来主义者不再描写田园生活的美好,而是讴歌都市生活的动乱,赞美暴力、恐怖、战争;不再描写人们对爱情、美德、幸福的追求,而是表现人们的狂热行为,如打架斗殴、冲动冒险、骚动造反;不再表达人们的理性认识,而是表现神秘意识和描写人的病态、梦魇、死亡。他们把占据空间和时间的运动当作美的形式,以“速度”和“力量”为美的标准。提倡用“自由不羁的字句”写诗,以便表达运动的各种形式和速度;主张用一系列的“类比”、“感应”表现人的直觉,用“断断续续的想象”表现不可理喻的奥秘的感受。有些未来主义者要求取消语法,消灭形容词、副词、标点符号,用词形的变化、图案组合、数学符号、乐谱音符传达意图。

《未来主义画家宣言》(1910)主张不再描摹“静态”,而要表现“运动感”;《未来主义戏剧宣言》(1915)声称戏剧不再演示情节过程和进行静止的心理分析,而要表现“从潜意识、捉摸不定的力量、纯抽象和纯想象中发掘出来的一切”。

法国诗人阿波利奈1913年倡导“立体未来主义”,创造出阶梯式诗歌。俄国的未来主义者1913年发表第一个宣言,其主要代表人物马雅可夫斯基有着重大国际影响。1920年左右在波兰未来主义形成声势浩大的全国性出版宣传运动。

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者后来分化出以马利涅蒂为首的右翼,他们于1918年成立“未来党”,与法西斯公开同流合污,使另一些正直的艺术家感到失望,纷纷脱离。20年代未来主义走向衰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