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1070页(856字)

【生卒】:1875—1961

【介绍】:

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之一。

1902年获苏黎世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任苏黎世大学精神病医师、苏黎世巴塞尔等大学心理学教授。1910年被推选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第一任主席。主要着作有:《精神分析理论》(1912)、《无意识心理学》(1916)、《论分析心理学与的关系》(1922)、《对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心理学与文学》、《宗教心理学》(1938)、《人及其象征》(1954)、《追寻灵魂的现代人》(1955)、《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1958)和《记忆、梦、反思》(1961)等。

容格一度是弗洛伊德的信徒,但后来在“利比多”(无意识)理论上与弗氏发生分歧。分手后,他创立了自己的分析心理学。他认为无意识不仅指“个人无意识”,还包括“集体无意识”(callectiveunconscious),即一种通过遗传保留下来的普遍的种族精神或幻想的积淀物。“集体无意识”是长期的社会经验在人脑中刻下的生理印痕,随着千百年来人脑的进化,形成各种无意识的“原型”或“原型意象”。它在原始社会形成神话与宗教,在以后的各个时代仍然残留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容格将创作分为心理学式创作和幻想式创作,认为前者不超越可解释的心理学事实之外,表现的是社会关系、人生经验、感情经历等;而幻想式的创作则是潜藏于艺术家心灵深处的人类原始意象的曲折反映,远非我们可以理解和解释。

只有后者才是不朽的作品。他认为艺术家并不完全是自由的、个体的人,他主要是一个集体的人,集体无意识在他心灵深处涌动、催促,艺术家只是用一种同时代人可以接受的形式帮助它产生出来。

容格还将人的性格分为外倾性格和内倾性格。前者倾向于有形的外部世界关系,后者则注重内部的幻想世界。他又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思维、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并认为艺术家属于内倾感觉型或内倾直觉型。

容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对西方现代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并直接推动了“原型批评”派的产生。

上一篇:詹姆逊 下一篇:克里格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