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译林出版社《新编二十世纪外国文学大词典》第1079页(770字)

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文学流派。

1965年,作家弗里德曼编了一本作品集,题名《黑色幽默》。此后人们便将类似的作品称之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多用于小说和戏剧,指某种病态与荒诞、阴沉与幽默的结合:它是幽默的,但幽默中包含着阴沉的东西;它是病态的、绝望的,但在绝望中又对丑恶的事物嘲讽发笑。

所谓黑色幽默,就是用丑角的冷漠和逗笑的嘲讽态度来对待现实中荒谬、丑恶、残酷、阴暗等“黑色”的东西,视荒谬的人生为痛苦的玩笑。

或者说它用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对现实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因此它又称作“病态幽默”、“绝望的喜剧”。

“黑色幽默”深受存在主义哲学和法国新小说派的影响。“黑色幽默”作家对美国现实不满,认识到现实中的某些阴暗面,力图揭露现实中的荒诞、丑恶和疯狂;但他们又认为世界中的丑恶和荒谬是永恒的,无法改变的。

人类的悲剧是无法挽救的,恐怖的前景令人绝望悲痛,因而对被揭露的现实无可奈何,只好说说反话,采取冷嘲热讽的态度,发表一些悲观的、启示录式的议论。这个流派的作家反对传统的创作方法,常常采取“反小说”的形式。他们的作品往往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有片断的现实和荒诞的幻想,时序颠倒,神秘怪诞,结构松散,常常靠人物和场面渲染主题。作品中的人物多为非传统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或丑态百出,或神秘古怪,力图通过人物荒诞怪僻、愚蠢可笑的行为,表现心目中荒谬、丑恶的世界,或借人物之口讲一些带有末日预言色彩的哲理。

“黑色幽默”的代表作品有: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出了毛病》(1974),托斯·品钦的《V》(1963)、《万有引力之虹》(1973),科特·冯内戈特的《的摇篮》(1963)、《第五屠宰场》(1969),以及E.阿尔比和哈罗德·品特等人的剧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