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亚里士多德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151页(1648字)

【生卒】:公元前384-前322

【介绍】:

古希腊哲学家、知识渊博的学者、逻辑学和一系列专门知识领域的创始人。

克思称他为“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曾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受教育。

他批判了柏拉图的非物质形式(“理念”)理论,但是不能完全克服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因而动摇“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间!”(《列宁全集》第38卷第317页)。他于公元前335年在雅典创办了一间私立学校(名为吕克昂学校)。亚里士多德将哲学分为:(1)理论部分——关于存在及其组成部分、关于原因和本原的学说;(2)实践部分——关于人类活动的学说;(3)学部分——关于创作的学说。他认为科学的对象是理智所能了解的一般的东西。

但是,一般的东西只存在于能被感知的单一的事物之中,人们只有通过单一的事物才能认识一般的东西。因为认识一般东西的条件是归纳性概括,而无感知是不可能有归纳性概括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有四因:(1)质料因,或称事物形式的消极的可能性;(2)形式因(存在的本质、实质),在质料中只作为可能性提出的东西之现实性;(3)动力因,即运动的本原;(4)目的因。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整个自然界都是从“质料”到“形式”以及“形式”到“质料”连续不断的转化。但是,亚里士多德认为,质料只是消极的本原,而形式才具有一切能动性,因此,他把运动的本原和目的归结为形式。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运动的最终源泉是神——“不动的第一推动者”。

尽管如此,亚里士多德有关“形式”的客观唯心主义学说比之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在很多方面是“客观一些,离得远一些,一般化一些,因而在自然哲学中就比较经常地=唯物主义。”(《列宁全集》第38卷第313页)“亚里士多德紧密地接近唯物主义”(同上书,第318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是同存在学说、同真理论紧密地联系着的,因为他认为逻辑形式同时也是存在的形式。

在关于认识的学说中,亚里士多德把可靠的知识(必然知识)与属于“意见”(辩证法)领域的或然知识区别开来。但是,亚里士多德又借助语言把这两种知识彼此联系起来。按照亚里士多德的看法,经验并不是检验“意见”的最后一级,而科学的最高前提直接地为理智而不是感觉所考察并确定为真实的东西。

然而,思辨地所获得的关于知识的最高公理并非天生地就为我们的理智所具有,而是以下列活动为前提:搜集事实,把思想集中到事实上去,等等。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意见,科学的最终目的是确定对象,而其条件则是演绎和归纳的结合。

因为,按照他的看法,并不存在可以作为其他一切概念之谓词的那种概念,所以,各种不同的概念不可能都被概括在一个统一的一般的类之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各种范畴,亦即最高的类,其余一切真正存在物的类都属于这些范畴。

在宇宙学中,亚里士多德批驳了毕达哥拉斯派的学说,创立了地球中心说,他的这一学说在哥白尼创立太阳中心说之前在思想界中一直保持着统治地位。在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直观活动是一种高级活动。

在这里反映出作为希腊奴隶占有制之特征的奴隶体力劳动同自由民特权的脑力消遣的一种分离。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典范就是神,或者是最完美的哲学家,是“自我思维”。在关于社会的学说中,亚里士多德证明,似乎奴隶占有制的关系是植根于自然界本身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国家政权的最高形式应是一些已排除了利用政权谋私的可能并能使政权服务于全社会的形式。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中的摇摆决定了他对后人的影响具有两重性:他学说中的唯物主义倾向,对于封建社会哲学中进步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他学说中的唯心主义因素被中世纪的一些教会人士加以夸大,这些教会人士利用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创立了“僵死的经院哲学”,抛弃了“一切探索、动摇和提问题的方法”(《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7页)。列宁研究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着作《形而上学》,对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辩证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对于理性的力量,对于知识的力量、能力和客观真理性”抱有的天真信仰给予了高度评价。

上一篇:毕达哥拉斯派 下一篇:亚里斯提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