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36页(1271字)
(拉丁语substantia——本质) 从客观实在自身发展的一切形式之内在统一、从自然和历史现象包括人及其意识的全部多样性之内在统一来看的一种客观实在性,因此,它是科学认识的基本范畴,是对具体事物的理论反映(参见抽象和具体)。
在哲学史上,最初,实体被理解为组成一切事物的物质。后来,为了追溯一切存在物的基础,开始把实体理解为神的专有名词(参见经院哲学),从此走向心物二元论。心物二元论乃是神学同科学思维势不两立的特殊表现。近代,笛卡儿把实体问题最突出地提了出来,斯宾诺莎在唯物主义道路上克服了二元论,把广延和思维看作是统一物质实体的属性,把实体看作是自因。但是,斯宾诺莎没能论证实体的内在活动和“自动”问题。这个任务在德国古典哲学中才得到解决(虽然不彻底)。
康德已经把实体理解为“只是在同能够规定一切暂时现象的关系中的那种永恒的东西”。但是,他把实体看作是主观的、综合经验材料的先天的思维形式。
黑格尔把实体规定为一种变化着的、超物质方面的全体性(在其中,实体“作为绝对的否定性,即绝对的力量,同时作为全部内容的丰富性被揭示出来”),看成是“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的认识发展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一切继续真实发展的基础”。与此相联系,他把实体理解为同时就是主体,即作为能动的自己产生、自己发展的本原。同时,黑格尔唯心主义地把实体理解为只是作为绝对理念发展的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批判地改造了这些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体被理解为物质,同时是一切自己变化的主体,即一切自身形成的积极原因。因此,实体无需从外部引入特殊的、与它不同的“主体”(神、精神、观念、“自我”、意识、存在等)的活动。在物质实体这一概念中,所反映的不是物质与意识对立的方面,而是反映物质的一切运动形式、一切差别和对立的内在统一方面,也包括存在和意识对立的内在统一方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价值时,首先提出了关于不依赖于一切个别的(特殊的)价值表现形态(不依赖于交换价值和剩余价值,不依赖于利润、地租等)为转移的价值的实体问题。因此,任何产品的商品形态都被看作是“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物”,它“形成交换价值的实体”以及形成它的一切发展形态的实体。只是由于这一点,才揭开了剩余价值和资本的秘密。
作为资本,价值表现为“实体的自身发展,表现为自身运动”,表现为“主体的主动作用”。根据这一观点,实体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基本范畴,是真正的思想充实的理论统一的基础和条件。这就是列宁为什么要求“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对实体的认识(概念)”的原因,同时,列宁认为“真正地认识原因,就是使认识从现象的外在性深入到实体。”(《列宁全集》第38卷第167—168页)实证主义坚持在哲学中的反实体的立场,把实体看作是一种臆想的因而对科学是有害的范畴。否认实体范畴,抛弃“实体化”的观点,会使理论走向解体,会把理论导致无系统的折衷主义,把不能结合的观点和原理形式主义地结合在一起:按马克思的说法,是“科学的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