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实证主义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38页(977字)

(拉丁语positivus——正面、积极、肯定、有用之意) 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它把具体的(经验的)科学视为真正、实际知识的唯一源泉,而否定哲学研究的认识价值。

实证主义的产生是对思辨哲学(如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不能解决科学发展所提出的哲学问题作出的一种独特的反应。实证主义根本否定理论思维和抽象思维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因而陷入另一个极端。实证主义认为,先前的哲学的命题、概念、原理(存在、本质、原因等),因其高度抽象性,既不能依靠经验解决,也不可能通过经验验证而斥之为虚假的、毫无意义的东西。实证主义自诩为按照经验科学建立起来的、可作为经验科学的崭新的方法论、“非形而上学”(“实证主义”)哲学。实证主义实质上乃是一种经验主义,在某些方面导致了极端的结论:对于经验主义来说,既然任何知识都是某种形式的经验知识,那么任何一种思辨都不可能是知识。然而,实证主义本身也没有摆脱传统哲学的命运,因为它的基本命题(否定抽象、现象主义)也不能由经验来检验,因而也是一种“形而上学”。

实证主义创始人是孔德,是他提出了“实证主义”这一概念。实证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的代表是孔德、Э.利特列、П.拉费特(法国),穆勒、斯宾塞(英国)。认识论问题(孔德的认识发展的三阶段规律)、逻辑(穆勒)问题同社会学(孔德关于在科学基础上改造社会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在实证主义体系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第二阶段是19世纪70至90年代的经验批判主义,代表人物是赫和阿芬那留斯,他们甚至在形式上也不承认客观现实的对象,这是实证主义的早期代表还持有的观点。马赫主义从极端的心理主义立场出发解释和说明认识问题而导致主观唯心主义。

最新实证主义或新实证主义的兴起和形成与维也纳学派(О.纽拉特、卡尔纳普、石里克、弗兰克等人)和经验哲学的柏林学会(赖欣巴哈、Ф.克拉乌斯等人)的活动有关,其中包括许多派别:逻辑原子主义、逻辑实证主义、普通语义学(操作主义、实用主义接近这个流派)。在实证主义发展的这个阶段上,语言符号逻辑、科学研究的结构等哲学问题占有重要地位。实证主义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否定心理主义,走向了把“科学逻辑”同数学结合起来的道路,走向了把认识论问题形式化的方向。

上一篇:实用主义 下一篇:哲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