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学二律背反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388页(568字)
在以某一语言表达式为对象的命题中产生的一种二律背反。
发端于米利都的叶夫布利得(公元前4世纪)的“说谎者”之二律背反乃是语义学二律背反一种基本型式的代表性例子。它可以这样来表述:[本页方括号内的句子是假的]。如果这个句子是真的,那么,可以从它的内容推断出它是假的。如果这个句子是假的,那么,可以从它的内容又推断出它是真的。因此,与逻辑的矛盾律相反,这个句子在任何情况下既是真的,又是假的。语义学二律背反的另一个例子是К.格列林的以“异逻辑谓词”概念为基础的二律背反。
谓词指表示某种性质的词,如果它本身不具有这种性质[例如,“三音节的”(《ТРех-САожное》)词,本身并不是三音节的],就称为异逻辑谓词。在把这个定义运用到谓词“异逻辑的”时,就产生二律背反:如果它是异逻辑的,那么根据定义,它就不具有它所表示的性质,也就是说,不是异逻辑的;如果它不是异逻辑的,那么,根据定义,它又应该具有它所表示的性质,也就是说,是异逻辑的。
上述二律背反产生的条件是:二律背反所由构成的语言中包含着用于自我表达的名词,以及“真的”、“假的”、“异逻辑的”等谓词。
存在着各种不同的排除语义学二律背反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区分元语言和对象语言,并在元语言中严格规定相应的谓词(参见形式化语言中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