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党性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418页(922字)
任何一种世界观都存在的、具有客观规律性的一种社会倾向性(在阶级社会中就是阶级倾向性)。
哲学或是在主观主义地、怀有偏见地反映这一倾向性,或是在创立一种源于严格地、科学地解决本身问题的观点上体现了这一点。所以哲学在任何时候也不是“中立的”。哲学的党性来源于社会进步的辩证法,来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矛盾。主观主义哲学的党性之实质在于,它把哲学变成达到某种目的、制定标准和原则的手段。
这些目的、标准和原则是哲学无法依据对历史客观进程的认识来确定的,它们是作为现成的规范而从外面带进来的。主观主义使哲学降低到成为教条的附庸,成为这些教条背后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制度的附庸。
相反,客观上的哲学的党性是认识真理的彻底性的结果,它要求遵循的仅仅是科学本身所得到那些结论和评价,因为“真理不应取决于它该为谁服务”(《列宁全集》俄文版第54卷第446页),它要求毫无例外地让一切事物都受到理性和精神价值的评判。所以它不仅与主观主义相对立,而且还与客观主义相对立。
要保证哲学的党性与科学的客观性相一致,就要对现实,特别是对现实的辩证矛盾性,作系统的研究,就要不断寻找真理并遵守下列要求:即不仅忠于原则,而且原则必须正确。马克思主义的党性,是彻底客观的哲学的党性,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党性不仅作为最进步的党性与一切反动的党性(资产阶级的党性等)相对立,而且作为真正科学的党性而与一切主观主义、唯意志论和非理性主义,以及教条主义相对立。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党性一方面反对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多元论”,同时又为了真理,为科学探索和科学处理的多样性而斗争,这种多样性同确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唯一科学的意识形态并不矛盾。正是这种多样性构成了科学和艺术发展的条件,反映出这一发展的丰富成果。
所以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党性不仅不与科学上的自由争论相对立,而且必须以科学上的自由争论为前提,来维护对真理的创造性探索,使之免受思想上的因循守旧和教条主义的影响。它所依据的是,争论、交流是创造性思维向前发展的反映,因而它要求积极批判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哲学的马克思主义党性是最深刻、最科学,同时又最富革命批判性、创造性的一种对待现实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