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哲学辞典

唯心主义

书籍:哲学辞典

出处:按学科分类—哲学、宗教 广东人民出版社《哲学辞典》第466页(2110字)

在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方面与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一个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的根本论点是认为精神的、非物质的东西属第一性、物质的东西属第二性,这就使它与宗教关于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有限性、关于神创造世界的信条相接近。唯心主义脱离自然界去研究意识,因此,不可避免地把意识和认识过程神秘化,往往导致怀疑论和不可知论。彻底的唯心主义以目的论的观点(参见目的论)同唯物主义的决定论相对抗。资产阶级哲学家把“唯心主义”这一术语用在许多意义上,有时把这一派别本身看作是真正的哲学派别。

克思列宁主义证明了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但并不像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那样把唯心主义只视为一种谬误和胡说,而是强调指出,唯心主义的任何一种具体形式都有认识论的根源(参阅《列宁选集》第2卷第715页)。理论思维的发展使得最简单的抽象也存在产生唯心主义的可能,亦即使概念脱离所反映的客体。这种可能性只是在阶级社会的条件下才会成为现实。在阶级社会里,唯心主义的产生无非是神话观念、宗教幻想观念披上科学外衣的继续。

就其社会根源来说,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相反,一般总是充当保守、反动阶级和阶层的世界观,因为正确反映存在、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关系,对这些阶级和阶层都没有好处。而且,唯心主义总是把人类认识发展中不可避免地发生的困难绝对化,因而阻碍了科学的进步。同时,唯心主义的个别代表人物也会提出新的认识论问题,也在研究认识过程的形式,这就推动了对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的认真探讨。资产阶级哲学家罗列出唯心主义名目繁多的独立形式,与此相反,马克思列宁主义把唯心主义的所有变种分成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两类:客观唯心主义把有个性的或无个性的普遍精神以及某种超个人的意识当作现实的基础;而主观唯心主义则把关于世界的知识归结为个人意识的内容。

但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之间的差别并非绝对的。许多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就含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因素;另一方面,主观唯心主义者因企图摆脱唯我论,往往也就转到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上。在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最初产生于东方(吠檀多、儒家)。柏拉图哲学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古典形式。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即整个古代唯心主义所固有的特点,与宗教神话观念有着密切联系。这种联系在公元之初,即古希腊罗马社会危机时期,就日益得到加强,当时发展起来的柏拉图主义就不仅与神话而且还与极端的神秘主义结合在一起。

客观唯心主义的这一特点到了中世纪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时哲学完全从属于神学(参阅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根据被歪曲的亚里士多德主义,首先对客观唯心主义进行了改造。

非物质形式的概念成了托马斯·阿奎那之后的客观唯心主义经院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种非物质形式被说成为一种有目的的、执行着超越于自然界的神的意志之本原,这个神已明显地安排好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世界。在近代资产阶级哲学中,从笛卡儿开始,随着个人主义动机的增强,主观唯心主义便日益发展起来。贝克莱体系和休谟哲学的认识论方面的内容,成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古典表现形式。在康德哲学中,同关于“自在之物”不依赖于主体意识的唯物主义论断相掺杂的,一方面是关于主体意识具有先天形式的主观唯心主义论点(为不可知论提出根据的论点),而另一方面则是认为这些形式具有超个人性质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后来,主观唯心主义倾向在费希特哲学中占据优势,而客观唯心主义倾向则在谢林哲学中,特别是在建立了包罗万象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的黑格尔哲学中占据优势。黑格尔学派瓦解后,决定唯心主义演化的是资产阶级进步社会作用的丧失和资产阶级反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斗争。在资产阶级哲学家的学说中,“唯心主义”这一概念已经单纯与最露骨的唯灵论形式等同起来。

此时,出现了许多似乎是“中间的”,甚至仿佛是“凌驾于”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之上的学说(例如实证主义、新实在论,等等)。不可知论和非理性主义思潮泛滥起来,把哲学说成是“必要的自欺”的神话盛行一时,对人类理性、人类未来缺乏信心的情绪更为严重。反动的冒牌的无神论(尼采学说、法西斯主义的哲学理论、几种实证主义,等)得到了发展。

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诸如存在主义和新实证主义这样一些唯心主义形式以及天主教哲学的许多学派,首先是新托马斯主义,都一时风行起来。上述三个流派是20世纪中叶唯心主义的主要变种,但除此之外,20世纪后半叶,在这三个流派内部,分裂出许多大同小异的小流派。

现代唯心主义形式的“多样性”(现象学、批判实在论、人格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哲学人类学、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等等),其主要社会原因是资产阶级意识的崩溃过程不断深化以及企图使唯心主义哲学“不依赖于”帝国主义政治势力的幻想顽固地存在。

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也发生了一种相反的过程,即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流派在20世纪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反共倾向的共同基础上逐趋接近,甚至形成“杂交”。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为批判现代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奠定了科学基础,该书不仅反对实证主义的马赫主义变种,而且对帝国主义时代整个资产阶级哲学的基本内容都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上一篇:唯心史观 下一篇:哲学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