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东西方艺术辞典

三国演义

书籍:东西方艺术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08 19:29:05

出处:按学科分类—艺术 吉林教育出版社《东西方艺术辞典》第1269页(1339字)

中国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三国志传》、《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三国英雄志传》、《三国全传》。元末明初着名小说家罗贯中作。约成书于明初,现存最早的版本是明嘉靖元年(1522)刊刻本,题《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书前有明弘治七年(1494)金华蒋大器(庸愚子)的序,一般认为系较为接近罗氏原着的版本。后出现明刊本不下20余种,明末一种题“李卓吾批点”的本子,将240则合并为120回。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三国演义》又加修订,在回目、情节、文字诸方面加工润饰,加添评语,遂成近代通行120回本。解放后又重加修订整理,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版行多次。

本书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是根据有关的史传、杂记、传闻佚事、讲史小说等丰富的资料创作成功的。从东汉末年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吴国灭亡止,描写了其间约近一个世纪里中国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激烈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格局与历史进程大体相符。第1回至第33回,从黄巾起义写到曹操平定北方;第34回至第50回,重点描写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状态的形成;第51回至115回,重点描写刘备集团的活动,以及刘备死后,诸葛亮治理蜀国并南征北伐情景;第116回至120回,写三国统一于晋的过程。本书以历史为骨架,以民间创作和作家虚构的情节为血肉,组织成一部体制宏伟的历史演义体小说,概括了更为广阔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不仅再现了历史的风貌,而且反映了元末明初时期作者的认识与感受。本书极擅长于战争描写,成功地描写了形式、规模、特点不同的战例,特别注意战争态势变化的交待,注重表现决策人员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注意变换描写手法和角度,并把战争描写与人物性格刻画结合起来,既有战争过程和场面的描绘,又有战争胜负原因的剖析;既有战争紧张氛围的渲染,又有富于抒情意味的情节的穿插。

结构宏大而严谨,笔法生动而简洁,达到了古代战争艺术描写的最高成就。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张飞关羽、鲁肃、周瑜等封建阶级历史英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生动活跃。他们不仅是历史人物,更是艺术典型。曹操的诡诈残暴,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张飞的鲁莽,关羽的义气,鲁肃的忠厚等无不给人深刻印象,至今几乎妇孺皆知。本书注意把人物置于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其各自的言行表现其各自的思想性格,注重略貌取神、反复渲染,以突出人物主要性格特征。刻画人物既遵重史实,又不囿于史事,“七实三虚”,恰当处理了对历史人物艺术加工的虚实关系,积累、创造了丰富的艺术经验。本书在思想内容方面明显表现了拥刘贬曹的倾向,显示了推崇忠义,反对奸佞;主张仁政,反对暴政;渴望统一,反对分裂的积极思想。作者站在封建阶级正统派立场上,着意刻画封建统治阶级的英雄人物,对农民起义持着反对的态度,表现了明显的局限性。本书集三国传说故事和史事之大成,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作,它与《水浒传》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的发展在明初达到了新的高峰。版本很多,流传很广,影响深远,至今广行于民间,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课题。

上一篇: 下一篇:桑德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