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邯郸辞典

曲周治碱工程

书籍:邯郸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0 02:44:44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科学普及出版社《邯郸辞典》第362页(985字)

盐碱地综合治理的成功范例,有效利用外资的典型,是70年代到80年代在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一场群众性的生产运动。

曲周县地处黑港流域上游,全县盐碱地面积达28万亩,几乎占全部耕地面积的40%,主要分布在该县北部的几个乡镇。1973年北京农业大学在曲周县重碱区张庄一带成立“北京农业大学盐碱地改良基点组”。1974年建立以河南疃镇张庄村为中心,包括北高庄、许下疃、第三疃3个村共600亩的第一代试验区。

到1977年按计划全部完成了机井建设、土方建设和农林措施,取得较为显着的效益。

试验区的盐碱地由原来的70%降到50%以下,碱水矿化度由每升5~7克降到5克以下,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长到300公斤。1979年国家农业部拨款500万元用于曲周县盐碱地的治理。

1981年农业部批准成立北京农业大学曲周试验站。曲周县划地600亩给该站作为站址和试验基地,使之发展成为黄淮海平原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科研基地。

治理区内棉花、粮食、油料总产分别比1978年增加了3%、12.8%和21.9%。

在治理盐碱地的过程中,大量引进了外资。

1980年6月,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助理总裁阿基斯、亚洲处处长本杰明和美国密执安大学农业经济学家斯太美维斯到曲周北部盐碱地进行了考察。曲周县政府相应制定了曲周县项目区综合治理规划。

1981年6月,世界银行农业经济学家安文丁波一行7人到曲周项目区评估考察,并向联合国总部写了河北农业发展项目评估报告。同年7月,世界农业银行地下水专家安德逊到曲周考察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并表示可行。

1982年7月,农业部和河北省政府代表赴罗与世界农业发展基金会总部谈判协议。

11月24日正式签订贷款协定,由世界农业发展基金会委托世界银行贷给曲周县2349.9万元,年息4%,期限20年。

同年8月,世界粮食计划署为曲周项目区无偿提供526.92万个工时的援助,共折合人民币688.7万元。曲周项目区是河北农业发展项目的一部分,自1983年1月起至1987年12月31日结束,工期5年。

这是我国首次农用外资项目。1988年6月国务院总理李鹏率农业部、水利部等13个部的负责人到曲周实验区视察。

1991年曲周县被列为国家中长绒棉生产基地。

曲周县农用外资治理盐碱地获得成功,得到了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的肯定,被认为是世界治碱史上的典范。

上一篇:曲周民主议政 下一篇:邯郸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