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红楼梦鉴赏辞典

葬花吟

书籍:红楼梦鉴赏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3:37:3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学 上海古籍出版社《红楼梦鉴赏辞典》第228页(2064字)

【条目出处】:见第二十七回

【释文】:

《葬花吟》是刻画林黛玉思想性格的长篇抒情,它是黛玉自伤身世遭际的哀歌,也是她坚持理想,宁折不弯的封建贵族阶级叛逆者的自白。

它在风格上模仿初唐歌行,特别是刘希夷(庭芝)的《代悲白头翁》;在遣词用意方面,则有模仿明代唐寅《花下酌酒歌》的痕迹。参见历史典故部分“刘庭芝”及“唐伯”条。

全诗可分成三大段落,前三十二句为第一段。

此段铺叙与抒情交替出现,诗人自叙葬花缘由,以花自喻,自伤身世之凄凉,遭遇之辛酸。

此段又可以分成三层。前八句为第一层。

诗人先以“花谢花飞飞满天”为主景,以飘荡的游丝和轻扑的柳絮为衬托,描绘出春末落花纷飞的迷漫景色;接着又以“闺中女儿惜春暮”四句与前“红消香断有谁怜”的提问相呼应,画出了“手把花锄出绣闺”的诗人自画像。这一层是全诗的总起,交代了诗人因惜花而葬花的心理动因。

以下从“柳丝榆荚自芳菲”开始十二句为第二层。

这是大段的抒情诗,诗人以落花自喻,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悲。其中,“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等句完全是她凄伤心绪的流露和对未来不幸的预感;而“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又无疑是诗人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感叹;“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已倾”四句咏叹人生的变幻,今年无情的啄花之燕到来年已是无家可归之客,诗人以这象征的画面回答了“明年闺中知有谁”的提问。“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象征着封建礼法对诗人心灵的禁锢和迫害,无异是诗人对现实生活中摧残者的愤怒控诉。

抒情的富有象征色彩和逐步深化,是这一抒情层次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自“花开易见落难寻”开始共十二句至第一大段结束为第三层,仍转入铺叙。这一层以诗人的自我形象描绘为主体,先以“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四句描绘诗人洒泪葬花的场景;接着又以“青灯照壁”、“冷雨敲窗”的环境描写衬托深夜不寐的诗人形象:前者令人联想到洒泪血而成斑竹的湘妃,与第三十七回的黛玉取别名为“潇湘妃子”情节前后遥相映照;后者又令人联想起第四十五回“秋窗风雨夕”的情景。

这是作者独创的以诗为情节转接呼应之技法,甚堪注意。

在这一层次的结束部分,诗人又剖析了自己怜春而又恼春的矛盾心理,以表现自己为春而感伤的心绪。在第一大段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描绘与抒情内容得到了和谐的统一,诗人真实而深挚的情感显现出美的光辉。

从“昨宵”句以下十二句为第二大段。其始“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四句内容上是表现昨夜泣花阴时的感受,结构上是过渡转接,从抒发个人身世的哀愁转入对理想追求的倾诉。

“愿奴胁下生双翼”八句是全诗的高潮,诗人以此表达了她愿脱离尘世,飞向天边的理想。

但明敏的诗人知道,即使她飞到天之尽头,也找不到可以容纳、实现她的理想的自由天地,封建主义的黑暗与污浊统治着整个世界,侵占了每一个角落。

因而她发出了“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póu)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决绝呼声,她宁愿坚持自己高洁的品格为追求理想而死,也强于随波逐流身陷渠沟污泥而生。

至此,诗人思想感情的喷涌达到了高峰,林黛玉那宁折不弯、不向环境屈服、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全诗最后八句为第三大段。

诗人的情绪又从高昂转向低沉。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四句提问将花与人作为并列而又对峙的两个方面互为对照,少女的情怀与悲凉的气氛形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引起读者对落花与少女命运的联想。全诗以“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咏叹作结,既是诗人对自己未来不幸命运的预感,也是作者对大观园众女儿必将沦落飘零的预示。

从总体上看,《葬花吟》不但展示了林黛玉的思想性格,表现了作者对她身世遭际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她高洁品格的由衷赞赏,而且在全书结构上有不可忽视的预示作用。曹雪芹的生前友人富察明义《题红楼梦》组诗第十八首专咏黛玉之死,中有“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之句,可证在曹雪芹的旧稿中,《葬花吟》将成为黛玉之死的诗谶。

唯因小说八十回后散佚,今已难以详知黛玉之死的具体情节与过程。或谓黛玉在得到贾宝玉奉旨与薛宝钗完婚的消息后于中秋夜自沉寒塘;或谓“三月香巢初垒成”象征宝黛婚事在三月已说定,然秋天贾府被抄,宝玉被逮囚于狱神庙,黛玉因思念宝玉的安危而日夜悲啼,于次年春夏之交泪尽而逝;或谓黛玉之死在贾府抄没之前,秋天宝玉奉元春谕旨与宝钗结缡即与黛玉睽隔,宝黛情隔蓬山、两地相思,黛玉因抑郁而病情加重,次年春夏之交终于随落花而泪尽夭亡。均可备一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