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自然辩证法辞典

槽台说

书籍:自然辩证法辞典 更新时间:2018-11-17 06:12:46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921页(707字)

简称“地槽——地台学说”。

大地构造的学说之一。1859年美国地质学家霍尔(Hall,J.)在研究阿巴拉契亚山脉时发现,山脉的沉积岩层的厚度很大,相当于北美中部平原区沉积岩层厚度的10倍。据此他认为山脉是在地壳的巨大拗陷中形成的。1873年丹纳(Dana,J.)把这种巨大的拗陷地带称为地槽。

1885年休斯(Suss,E.)把地壳的稳定地区叫做地台。1900年法国人奥格(Haug,E.)在他的《地槽和大陆块》一书中,把地壳划分为地槽和地台两个基本构造单元。

地槽——地台说诞生以来,从北美、西欧传到了全世界,长期在地质学中占据统治地位,被称为传统的大地构造学说。槽台说认为,地壳运动以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升降运动为主。地壳可以划分为活动性较强的地槽和稳定性较大的地台。

地槽和地台的升降运动、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都有很大的差别。地槽是巨大而狭长的地带,其发育的初期表现为强烈的下降,然后普遍回返上升,沉积盖层是在褶皱基底以后形成的。地台区的升降运动速度慢、幅度小,沉积盖层的厚度比地槽区小得多,岩性和岩相均比较稳定,其主要建造类型有含煤、铝土矿、铁质岩建造、石英砂岩建造、石灰岩建造等。

沉积物具有一定的韵律性和旋回性。地台区的构造变动和缓,形成开阔的断续的背斜和向斜,多正断层。地台区的岩浆活动比较微弱,以浅成小型侵入活动和裂隙式喷发活动为主。以局部的接触变质作用为主。

泛地槽论认为地球形成的初期各地均为地槽状态,地台是由地槽转化来的。泛地台论认为地球形成初期有一个统一的原始古地台,后来经过割裂、断陷作用,形成地槽,地槽进一步发展成为年轻的地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