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与移植免疫
出处:按学科分类—自然科学总论 天津人民出版社《自然辩证法辞典》第778页(1152字)
指用手术把一个体的活组织或器官(如皮肤、肾脏等)移于其他部分或其他个体及其他个体对该个体组织产生的排斥反应。
根据移植物来源不同,分为下列几种移植类型:(1)自体移植。指同一个体不同部位间的移植,因移植物抗原来于自身,故不产生免疫反应。(2)同种移植。指同一种属动物(人与人)之间的移植,分为:①同系移植或同基因移植,又称纯种移植或孪生间移植。
因基因大体相同,抗原相同,一般不产生免疫反应。②同种异体移植。
临床上的组织与器官移植主要属于这一类型。因异体间抗原不同,常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
(3)异种移植。
指不同种属之间的移植(从动物的脏器移植到人体),因供、受体之间抗原完全不同,可引起剧烈的免疫反应。异体植皮时,常在两周左右出现皮片坏死脱落,称为初次排斥反应;再次移植同一供体皮片时,一周左右就坏死脱落,称为二次排斥反应或称加速排斥反应。目前医学界认为机体具有的这种不能接受其他个体组织的排斥反应(亦称拒绝反应)是一种免疫,称之为移植免疫。
它的出现是由于供体组织具有与受体不同的抗原结构,刺激受体产生了免疫反应而使移植物受损。加速排斥反应的出现是由于在第一次移植后,受体对移植物抗原产生了免疫物质-致敏淋巴细胞和抗体。此免疫物质可在体内维持相当长时间,其间若再次遇到原供体移植物时,受体可在较短时间内发生强烈的二次排斥反应。
医学上已探明与排斥反应有关的抗原主要是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ABO血型系统亦起一定作用。
在组织与器官移植中常见的排斥反应有:(1)超级排斥反应:常在移植物血循环接通后或术后数小时、1-2天内急剧发生,主要是体液免疫所致。(2)急性排斥反应:常在移植后数天到数月发生,主要是细胞免疫引起,亦可由于移植物的不相容抗原而诱发的体液免疫发生作用。
(3)慢性排斥反应:常在1——数年后发生,使移植物逐渐失去功能,为细胞和体液免疫的共同作用。
移植免疫在临床上的应用:自50年代初进行了首次肾移植以来,全世界已进行了数万次移植手术,包括肾、眼球、心、肝、肺、脾、胰、甲状旁腺、血管、皮肤等,其中以肾移植最多,存活期最长,有的已达20年以上。
使移植物存活延长的关键有三:(1)获得新鲜、健康的脏器,(2)解决好外科手术问题,(3)防止或减低受体对移植物的反应即抑制免疫问题。后者主要措施有(1)在移植前做组织相溶性试验,使移植抗原尽可能与受体抗原相配合,(2)移植后适当地抑制受体对移植物产生排斥反应。
此外,尚可用增加免疫耐受性、选择性地破坏受体的抗原识别细胞等方法,这些尚在研究之中。免疫学为移植及其产生的移植免疫现象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同种异体组织与器官的移植成功,是近代医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