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审计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297页(1280字)
绩效审计又称业绩审计,是由独立审计人员把单位的管理业绩(效率、节约和效益)作为审计目标,按目标搜集证据,分析、评价证据,得出审计结论,提出审计报告。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1986年第十二届会议发表的总声明中关于绩效审计问题指出:除了合规性审计,还有另一种类型的审计,它涉及对公营部门管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这就是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包括:经济(节约)审计(Economy audit)、效率审计(Efficiency audit)、效果审计(Effectiveness audit)。
经济(节约)审计,主要审查被审单位投入资源是否得到经济合理的利用,并以最小的耗费取得和使用资源。
评价项目或业务经营是否以最少的成本获得与数量、质量和任务的条件相一致的资源。
效率审计,主要审查被审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率性。效率性是指使用最少的资源取得一定的成果,或使用一定资源取得最大的成果。它涉及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与投入资源之间的比例关系。经济性是效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资源利用效率和经营的经济性是经济效益的基本内容。
效率和经济审计涉及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之间的关系。
效果审计,主要确定项目的预期结果或效益目标是否达到,经营项目的机构是否考虑了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达到预期效益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案;评价管理体系的充分性,评价和报告完成项目、业务经营目标结果的程度和正在达到的效果。效果所涉及的是:产出(效益)与目标(目的)之间的关系。
经济与效率审计,实际上是对一个被审单位计划项目所获得的效果的评价。审计人员有责任查明接受审查的计划项目、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法令、规章、程序以及诸如合同、协议之类的文件的遵守情况。
第十二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会议总声明中,关于人力资源利用审计问题指出:人力资源利用是决定任何公营部门机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关键因素。人力资源通常构成成本的主要因素,必须特别注意加以控制。
绩效审计的目的在于:全面评价发展项目和计划的业绩,使管理人员加强其经济责任。绩效审计能为经济性更强、效率性更高、效果性更好的公营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作出贡献。
业绩审计的理论已为许多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所采用,并在实践中行之有效。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ASOSAI)1991年通过的《北京宣言——促进公共财务与投资有效管理的指导原则》关于审计策略问题指出:绩效审计不仅应评价单项规划、项目和活动,还应该评价被审单位所应用管理技术和程序,以确保所有规划、项目和活动都能够按照有关的计划和预算按时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