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国际惯例词典

道德教育

书籍:国际惯例词典 更新时间:2018-09-11 01:23:54

出处:按学科分类—政治、法律 复旦大学出版社《国际惯例词典》第427页(1301字)

其本质是将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观点、道德准则乃至政治规范传授给年轻一代,使他们形成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成为服务于一定社会统治制度的人。

道德教育的这种本质规定了任何一个国家都必然将道德教育置于学校教育之中,并视其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内容。

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道德教育,首先表现为各国都在教育目的中规定了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法国规定学校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信仰和尊重人格的意识”。80年代初,法国教育部提出一份报告,指出“信仰和尊重人格应被看做是当代最有实际意义的事,因为它能够建立起真正的公民道德意识,使现代人获得新的公民资格”。

日本通过《教育基本法》明确学校教育目的在于“完成陶冶人格”,“培养身心健康的国民”,使学生“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和责任,充满独立与自主精神,懂得自由与自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美国政府要求学校提供“适合自由人的教育”,强调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心的个人和公民,提出学生应明辨是非,理解和忠诚于自由社会,将个人前程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

英国历史上曾以“绅士教育”的成就闻名于世。当代英国没有放弃学校教育的这种传统,一方面要求学生养成正直、善良、勇敢、爱国、彬彬有礼的习惯,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自尊、自主,信仰民主和自由,具有冒险、开拓、竞争、创新精神和国际眼光。德国强调年轻一代必须忠于国家,要求学校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道德观念、法制观念以及自律、创造的意识。

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对学校德育目标进行了明确规定。例如,新西兰规定学校养成学生团结互助、人际和民族平等的观念,要求学生热爱国家、独立、和平、民主和自由。巴基斯坦规定学校必须培养学生信仰自己的宗教,热爱自己的国家,遵循伊斯兰宗教教义和国家的发展目标。

为了实现道德教育目标,所有国家都设置了相应的道德教育课程。美、英、法、日等发达国家在中小学开设公民课,在大学开设贯彻西方民主社会种种价值观念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包括哲学、伦理学、文艺学、宗教学、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律学等。德国及一些中东国家开设宗教教义课程。

前苏联、中国、朝鲜等国开设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政治、道德、思想方面的系统课程。所有国家的正规学校都订有一系列的校规校纪,并对学生进行社会倡导的行为准则和法律教育。

各国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都形成和发展起一系列的道德教育途径,其主要形式有课堂系统讲授、心理咨询、课外合唱队、国家独立纪念日活动、社会调查和实践等。

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青少年道德沦丧和精神颓废现象相当普遍,为了强化青少年道德教育,提高道德教育效果,西方诸国的道德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致力于改进道德教育效果,先后提出“理论建构”、“价值澄清”、“价值分析”、“社会行动”和“道德认知发展”等模式,对世界各国道德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推进了各国道德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上一篇:教育改革 下一篇:国际惯例词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