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中药小辞典》第34页(1519字)
根茎类药材。
(1)释名:个大色黄,故名“大黄”。“大”字,《中国药典》注音为da,而中医、中药界多习惯读作dai。
(2)功能:性寒。
①攻积导滞,泻火通便。治实热便秘、热痢、黄疸、目赤肿痛及急性阑尾炎。②活血通经。治妇女血瘀经闭,常与土鳖虫等配伍。③止血。治热性吐血、鼻腔出血。
此外,还可用于口疮、疔疮痈肿及水火烫伤,多研末外敷。(3)用法:水煎服3~12克。外用适量。
妇女胎前、产后慎用。(4)饮片特征:棕黄色,边缘常发黑;味苦;醇浸出液在紫外光下显棕色荧光(显蓝紫色者系伪品)。
〔锦纹〕 处方名。
大黄断面多有黄、红相间的细密纹理,弯曲而不乱,颇似锦上彩纹,故名。
习惯认为“锦纹”明显的大黄质优。
〔将军 川军 西军〕 皆处方名。大黄泻下作用较强,能将体内积滞、瘀血等病邪迅速排除,如大将驱敌,勇不可挡,故有“将军”之号。产于四川者称“川军”,产于青海、甘肃者称“西军”。
〔生军〕 处方名。
即未经加热炮炙的大黄饮片,泻下作用强。研粉外敷可疗烫伤。
〔酒军〕 处方名。
即用酒炒法炮制的大黄饮片。酒炒可引上焦(从咽喉至胸膈部分)实火下泄,并可增强活血作用。
〔熟军〕 处方名。即用酒蒸法炮制的大黄饮片,表面黑褐色,泻下之力微弱,适用于年老、体弱及小儿患者。
〔大黄炭 川军炭〕 处方名。系用炒炭法炮制的大黄饮片。
几无泻下之功,但止血作用增强,可用于热性出血症。
〔清宁片〕 处方名。
系大黄的加工品。其制法:取大黄入黄酒煮烂,捣成糊,晒干,轧为细面,再将此面加黄酒、蜂蜜蒸透,揉匀后搓为条状,置坛中闷十天,至内外湿润,切片后即成。制后泻下之力变缓,适宜于饮食停滞,便秘尿赤不甚严重者。
〔蛋片吉〕 商品名。
产于西北地区的大黄常加工成鸡蛋形或片状,分别称为“蛋吉”、“片吉”,现合并为一个规格,统称“蛋片吉”。质量较好。
〔苏吉〕 商品名。西北产大黄的规格之一。
采收后将大黄切成圆柱状,磨光表面,按粗细分为“中吉”、“苏吉”两种。现合并为一个规格,统称“苏吉”。质量稍逊于“蛋片吉”。据老药工介绍,大黄称“吉”的原因有二:其一为口音之误。西北地区加工大黄先切为节段,当地方言“节”与“吉”发音相近,故常将“节”写作“吉”;其二由于避讳,解放前商业中忌“黄”字(北方方言中“黄”有“失败”、“不成功”的含义,若言“买卖黄了”即“倒闭”之意),凡药名有黄字者常以它字代之。故药商喜将大黄写作“片吉”、“苏吉”等,至今尚见少数老中医用此类名称处方。
〔雅黄〕 商品名。系四川产大黄的规格之一。
因主产地雅安而得名。
〔水根〕 商品名。系大黄的根(上述种种大黄均为根茎),一般认为质量较次。
〔山大黄 土大黄〕 为华北地区所产的一种以根入药的商品。其原植物与正品大黄不同,泻下作用较弱,对肠胃有刺激性,不可误作大黄用。
〔台黄 峪黄 祁黄 籽黄〕 均为“山大黄”在各地的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