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医古籍出版社《中药小辞典》第39页(1206字)
根类药材。
(1)释名:《本草纲目·地黄·释名》:“生者以水验之,浮者名天黄,半浮半沉者名人黄,沉者名地黄。入药沉者为佳,半沉者次之,浮者不堪。
”本品鲜时内外皆黄,质重沉底者良,故名“地黄”。地黄采收加工后变为黑色。
(2)功能、用法、饮片特征:地黄有鲜地黄、生地黄、熟地黄之别,详见各条。
〔鲜地黄 鲜生地〕 处方名。
即采收后洗净泥土的新鲜地黄。北方药店多不备本品,南方药店常将其贮于湿沙中备用。
①功能:性寒,气清,多液,质润,有清热、凉血、生津的功效。用于热病热邪入营,舌绛口渴,以及血热妄行所致吐血、衄血等症,常与丹皮、赤芍、玄参等药同用。此外,本品尚可治疗阴虚火盛所致骨蒸劳热及消渴、白喉等。②用法:水煎服15~60克。
③饮片特征:外皮红黄色,断面浅黄色,味甜多汁。
〔生地黄 生地 干地黄 干生地〕 处方名。
系将鲜地黄烘干,使其内外皆呈黑色者。①功能:古人认为地黄“鲜用则寒,干用则凉”。本品与鲜地黄比较,清热力较弱而滋阴凉血力较强。常与元参等配伍,治疗劳热咳嗽及血热所致各种出血症。近代认为生地有明显降低血糖作用,故常用于糖尿病。②用法:水煎服9~15克。
③饮片特征:外皮黑褐色,断面紫黑色,味微甜苦。
〔大生地 细生地 小生地〕 处方名。
一般认为生地粗大者作用强;细小者作用弱。中医又认为细生地或小生地,养阴而不腻,适用于温热病后期,阴津不足而不欲饮食之症。
〔熟地黄 熟地 酒地 九熟地〕 处方名。将大生地用黄酒拌匀,经常翻动闷润,待酒吸足,蒸熟晒干即为本品。按传统方法须九蒸九晒,故称“九熟地”。现多改为一次蒸制法。
①功能:性微温。①补血。
本品为补血常用药。常与当归、白芍、川芎为伍,治疗血虚所致月经不调、崩漏及其他血虚证。
②滋阴。本品滋肾益阴。常用于肾阴亏虚所致的骨蒸潮热、遗精、盗汗及消渴等证。多与山萸肉、丹皮等配伍使用。
近代研究发现:熟地中单糖含量比生地多两倍以上,初步证明中医对二者作用差异的认识是有根据的。②用法:水煎服9~30克。
〔砂仁拌熟地〕 处方名。系将熟地饮片与砂仁粉末同捣入药者。熟地性腻,易致腹胀、食欲减退。砂仁拌后可减少这些副作用。
〔生地炭 熟地炭〕 处方名。系将生地或熟地用煅炭法炮制而成者。
制后可产生吸附作用,增强止血功能。
〔怀地黄 怀生地 怀熟地〕 处方名。指产于河南沁阳、新乡、武陟(zhi至)一带(古称怀庆府)的地黄。为着名的“四大怀药”(地黄、山药、牛膝、菊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