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华国粹大辞典

中秋节

书籍:中华国粹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28 12:43:18

出处:按学科分类—历史、地理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中华国粹大辞典》第1000页(1234字)

是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仲秋”、“八月节”。

中秋月为团圆之象征,并有亲人团聚之俗,故有团圆节之称。汉族传统节日,蒙、回、彝、壮、布依、朝鲜、满、白、侗、土家、哈尼、黎、傈僳、畲、拉祜、纳西、达斡尔、羌、仡佬、锡伯、鄂温克、裕固、京、鄂伦春、赫哲等少数民族中也甚流行。日本、朝鲜等国也仿行此节日,时在夏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的风俗活动起源于周代,与我国古代的迎寒、秋祀、拜月等习俗有关。《周礼·春官·龠章》有“中秋夜迎寒”的记载。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与季节有很大关系,而秋季是收获的季节,无论是播种还是收获,人们往往祈祷土地神,前者为“春祈”,后者称“秋报”或“秋社”。

于是,围绕“秋报”出现一系列仪式和风尚活动。中秋节的另一渊源与我国古代拜月习俗有关。《周礼·春官·典瑞》:“以朝日”,郑玄注:“天子常春分朝日,秋分夕月”,这里的夕月就是秋分晚上帝王要祭月。

汉魏以后,由祭月、拜月逐步演化出赏月之风,是中秋节产生的温床。有关月宫美丽动人的神话传说注入中秋赏月风俗,使这一节日更加别具特色。汉·淮南王《淮南子·览冥训》中大致记载了嫦娥奔月的故事梗概:帝羿向西王母求得不死药,而帝羿之妻姮娥(姮本作恒,恒,常也。

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故写作姮娥、嫦娥)食后成仙奔月,变成了蟾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天咫》又演绎出吴刚伐桂的故事。中秋节始于唐代。《唐书·太宗纪》“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都要赏月。唐宋时代该节日活动内容有祭月、拜月、泛舟赏月、登台观月、吃月饼、赏桂、观潮等俗。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赏月之时,富贵之家,结饰台榭,民间小户,争占酒楼玩月。南方民间中秋赏桂折桂之俗,与月中吴刚伐桂,“桂实”飘落人间的传说有关。

唐宋之时,浙江观潮盛况空前。据《元和郡县志·江南道钱塘县》记载:“浙江东流入海处的钱塘江,每年八月十八日,浪涛涌至数丈,数百里士女,共观舟人渔子,沂涛触浪,谓之‘弄潮’。”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八月中旬,都城士女观潮时,倾城而出,车纷纷,人声鼎沸。中秋食月饼是南北相同的风俗。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之“蒸作从食”一节,提到了月饼。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节点心铺供应的时令佳品。元至明清,中秋节基本上沿袭了唐宋时代旧俗。清以后,各地中秋节饮食习俗有区别,安徽婺源地区必食塘,江苏南京一带食烤鸭或咸水鸭,昆明每户必做“合家大月饼”,山东泰安一带吃小包子。

浙江、宁波一带八月十六日度中秋,苏州地区有妇女盛妆出游的风俗,俗称“走月亮”。广西各地此日举办歌墟。

闽南及台湾中秋节还有一种听香(或谓拈香)之俗。由听香人燃香礼拜后,留心窃听别人言语,来占卜自己未来的吉凶。

北京一带雕西瓜为莲瓣状祭月,并卖黄土抟成的儿爷,民间取月中蟾蜍玉兔祭拜,以祈中秋顺遂吉祥之意。到目前为止,中秋合家团聚吃月饼已成为中秋节的主要内容。

上一篇:太虚即气 下一篇:中华国粹大辞典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