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

书籍: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1 11:03:01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第23页(498字)

由外部或内部的刺激引起,并使有机体实现某一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

此概念的形成是以体内平衡状态的理论为基础的。赫尔把体内平衡状态概念引入其理论中认为:当有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时,就产生生理上的需要,出现紧张状态,产生内驱力,推动一种行为,在达到目标过程中,行为不断加强,而内驱力不断减弱,直至机体又恢复平衡,该行为终止。

他提出内驱力具有明显的指向性作用,如果没有内驱力的驱使,有机体就不可能去行动,所以内驱力也具有动力性。赫尔在生理驱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二级驱力的概念。

他认为除先天的生物内驱力——原始的内驱力外,还存在后天习得的内驱力——继起的内驱力。原始的内驱力和个体生存、种族延续直接相联系,产生于机体的生理组织状态,如饥、渴、性交、睡眠等。

继起的内驱力是由于某种中性刺激伴随原始内驱力的减低,而获得了内驱力性质,它能够引起类似于原始内驱力所引起的反应。赫尔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不同于原始内驱力的继起内驱力引起的。

米勒和道拉德认为:内驱力是一种促进行动的很强的刺激,任何刺激,只要达到足够的强度,都可以成为内驱力,刺激越强,就越具有内驱力的功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