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形成

书籍: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1 14:02:0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第180页(518字)

(1)奥苏伯尔有意义语言学习理论中的术语。

指个体在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进行反复感知和不断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的基础上,或通过辩别、提出与检验假设、概括等心理过程,发现某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特征或属性,从而获得概念的过程。与概念同化同为个体获得概念的两种途径。

学龄前儿童由于认知结构中缺乏用来同化新概念的有关知识,他们的多数概念和许多日常概念,都是以这种方式获得的。(2)一种研究思维的实验技术。

由着名心理学家C·L赫尔1920年首创,并由海德布雷和布鲁纳等进一步发展。赫尔用汉字为实验材料研究单一概念的形成,认为概念的形成是发现概念的关键特性的过程。1932年斯姆克(K·L·Smoke)研究合取概念的形成,认为概念形成的过程是不断提出假设和验证假设的过程。1947年海德布鲁德(E·Heidbreder)用图片研究不同类型的概念形成,指出具体概念最易形成,其次是空间概念,最难形成的是抽象的数概念。实验的做法通常是:汉字、图片或几何图形在无关特征方面可以不断变化,但其中一个或几个有关特征的组合始终不变,被试必须努力发展这样的有关特征。这种实验有助于揭示人在概念化活动中的思维过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