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因素理论

书籍: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 更新时间:2018-10-01 15:13:48

出处:按学科分类—文体、科学、教育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第262页(470字)

亦称“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

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赫茨伯格(F.Herzberg)在推广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基础上于50年代末期提出的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作中影响行为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保健因素。

即维持工作正常进行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等方面的因素,如公司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人与人的关系、劳动保护、福利和安全等。

这类似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一样,卫生保健不能直接提高健康状况,但有预防作用。同样保健因素不能直接起激励职工的作用,但能预防职工产生不满和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现状。另一类是激励因素,是属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方面的一种因素。这类因素能使职工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并激发起他们的积极性。

激励因素主要有:(1)工作表现的机会和工作带来的愉快。(2)工作上的成就感。(3)良好的工作成绩而得到的奖励。(4)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5)职务上的责任感等。该理论旨在不断挖掘人的内在潜力。激励人更好地工作。

因此,自60年代以来,它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