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转的资本加深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10:38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147页(1407字)

指利息率与人均资本量之间出现同方向变化或增函数关系这样一种情况。

根据标准的新古典理论,利息率与人均资本量之间唯一地具有单调减函数关系,这一命题是建立在生产要素替代效应的原则基础上的。从庞巴维克、克拉克、希克斯以来,一般都认为利息率作为资本的价格,它的降低将导致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从而人均资本量的提高,这被叫作“资本加深”。倒转的资本加深恰恰否定了这一点。

与倒转的资本加深这一概念相联系的是技术再转辙,后者指的是最优技术不再与利息率具有单调减函数关系。

这两个概念是同时为人们所发现和关注的。

可以表明,倒转的资本加深和技术再转辙相联于经济体系的同一基本性质:各个生产过程中劳动与资本(即中间投入)的比例不相同,由此导致体系中工资-利润关系的非线性。

工资-利润线(或边界)的这种特征使得各个工资-利润线之间可能不只相交一次,从而使得多重转辙成为可能,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人均资本量与利润率之间的单调减函数关系便不复存在。这种反常的资本加深既可能与再转辙同时发生,也可能在无再转辙的情况下发生。

现在用几何图形来说明。给定社会的生产技术条件,便可以在以利润率和工资为两轴的直角坐标平面上建立起工资与利润率之间的函数图象,每一种技术都有一相应的工资-利润线,各个工资-利润线的外边界线代表社会的最优技术转移边界。若各生产部门资本与劳动比率均相同,则工资-利润线呈线性,在这种特定的情况下传统命题成立。一旦脱离这种假想情况,便发生倒转的资本加深。

图1描述了倒转的资本加深与再转辙同时发生的情况。设有A与B两种技术,在利润率低于r1时,A由于可提供更高的工资(和产出)水平而更有利;在利润率位于r1和r2之间时,B转而优于A;而在利润率高于r2时,A重又优于B。这样随着利润率的变化便发生了两次技术转辙,其一是在s1点从A转到B,其二是在s2点从B转回A,后者便是再转辙或双重转辙。与此同时,人均资本量也相对应地发生了变化,因为A技术的人均资本量高于B技术的,故在s1点B代替A意味着人均资本量与利润率之间的反方向变化,然而在s2点A重又取代B则表明更高的人均资本量与更高的利润率相伴随,这便是倒转的资本加深。

图1

图2描述了无再转辙时的倒转资本加深。在这里,在社会最优技术选择的外边界线上,任意两条工资-利润线之间都只有一个交点,这意味着没有再转辙,然而在s2点却发生了倒转的资本加深,这是因为就B与C两种技术而言,C的人均资本量大于B的,所以C代替B便显示了人均资本量与利润率之间的反常关系。

图2

倒转的资本加深不仅本身显示了资本量与利润率之间的非单调减函数关系,而且也意味着人均产量、人均消费等变量与利润率(利息率)之间单调减函数关系的消失,从而推翻了正统的生产、分配特别是资本理论的几个基本命题。它特别表明,只要采用现实的生产体系模型,那么将利润(利息)率视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资本的价格并用其解释时际偏好的观点便站不住脚了。

上一篇:人力资本 下一篇:资源有效率配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