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16:57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245页(736字)

由中央银行管理一国的货币供给,以保证信贷供应在数量和利率方面与国家特定目标相适应的一种政策。

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在中央银行的指导下,与财政政策一样,旨在于达到稳定物价和充分就业的双重目的。但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达到一个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常常妨碍为实现另一个目的所作的努力,此外,一国对外贸易以及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也常常使货币政策的目标难以实现。

中央银行直接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它有权变动存款准备金水平,即商业银行按其吸收的存款数目必须向中央银行交纳的准备金比率是可变的;它有权改变贴现率,即变动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率;它可以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伸缩货币的供应量。

以上论及的三大措施所构成的货币政策,系通过货币供给变化对宏观经济活动的影响而实现的。

30年代大危机以后,西方各国进一步地采用了选择性的信用管制方法,以作为收缩或扩张信用的应急对策。这种信用管制工具与上述三大措施不同,其影响的范围只涉及特定部门,故称为“质的管制”,与三大措施所代表的“量的管制”有所区别。选择性的信用管制一般均以调节证券金融、消费者信贷及进口信贷为主要内容。

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稳定固然能发挥一些功能,但若过分重视货币因素,希冀借助它来影响投资再间接地作用于总需求,其效应往往并不明显且伴随着一定的时间滞后。

因此,当今西方各国政府在调控一国宏观经济时,往往采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双管齐下”的办法,以谋求一些既定目标函数(诸如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的尽快实现。

上一篇:实际余额效应 下一篇:低息政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