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2:08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326页(1276字)

指工业的发展过程成为总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

因此,工业化被认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根据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历史资料的分析和总结,概括出工业化的基本特征:(1)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不断地下降,而制造业或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持续上升;(2)与此相应的,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比重下降,而制造业或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份额上升。但认为,工业部门劳动力份额上升的比率通常小于产值份额上升的比率;(3)随着制造业或工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力份额日益增加,整个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也持续增加。此外,与工业化过程相关的其它特征,包括初级部门(即农业、林业、捕)与次级部门人均生产力水平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并最终消失;生产方式的持续变化;城镇人口比例上升以及资本形成和消费支出之间相对比率的变化等等。

美国经济学家钱纳(H.Chenery)和泰勒(L.J.Taylor)认为,在工业化过程中不仅整个经济的相对结构发生重大的变化,而且工业部门的内容结构也将发生明显变化。按照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各产业对工业化的主要贡献,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内部结构发生如下变化:(1)在较低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初期工业(食品、皮革制品和纺织工业)具有较重要的地位。

但初期工业的需求的收入弹性较低,因此当人均收入达到200美元以上时,初期工业在GNP中的比重增长较小。(2)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中期工业(包括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制品、化学制品和石油加工)居重要地位。当人均收入由较低水平上升时,中期工业在GNP中的份额将增加一倍,但达到人均400-500美元时,中期工业份额的上升较小。(3)在达到最高的收入水平之前,后期工业(包括服装、印刷、金属、纸制品和金属制品以及收入弹性较高的耐用消费品)的增长速度要快于GNP的增长速度。

在工业化后期阶段,它们在GNP的份额将增加一倍。

工业化在英美和西欧国家以及日本等国获得了成功。

50年代和60年代,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认为,工业化是改变贫穷落后状况的最有前途的道路。因此,拉美和亚洲以及非洲一些国家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选择进口替代战略;有些国家和地区偏好出口导向增长政策。除少数国家和地区(如亚洲的香港、南朝鲜、新加坡和台湾等)获得成功外,大多数国家面临困境。主要问题有:(1)资源更多地致力于发展工业,而忽视了农业这一发展的物质基础;(2)实行进口替代保护本国工业发展的成本过高;(3)有些贫困国家发现他们的市场规模相对有效地利用设备来说过于狭小,因此,很难建立有生机的工业;(4)进口结构由最终消费品转向进口机械设备、原材料和零部件,但这不仅没有改变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依附地位,而且也未明显改善国际收支状况。

近些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对工业化的近期利益持更为慎重的态度,发展战略开始强调农业的优先地位和乡村的发展。

上一篇:古典的增长模型 下一篇:二元经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