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经济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328页(1140字)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是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的,即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
二元经济的理论首先是由马尔萨斯提出来的。他认为经济是由工业和农业这两个主要部门构成的,而把经济划分为两个部门并观察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发展的过程。现代二元经济理论的奠基人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1954年,刘易斯发表了关于二元经济理论的经典性文章《劳动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这篇文章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极大的兴趣和争论,1964年美国的经济学家费景汉和古斯塔夫·拉尼斯在刘易斯理论的基础上撰写了一部着作,即《劳力剩余经济的发展》。
由此而形成的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型,被西方经济学界视为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经典范例。
刘易斯认为,在发展的初期阶段,经济是由现代资本主义部门和传统农业两个部门构成。
前者具有较高的技术并运用可再生产的资本;而后者所拥有的是较原始的技术并且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很低,甚至是零或负数,因此,这一部门存在着剩余劳动或大量的隐蔽失业。由于妇女劳动的参与率逐渐提高,以及出生率超过死亡率引起的人口增加,劳动的供给相对经济发展的需要来说,实际上是无限的。
刘易斯认为,扩展着的资本主义部门所支付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的平均收入或工资。这个工资差别足以吸引无限供给的劳动力流向资本主义工业部门。由于假定有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因此工资差别可以保持不变,资本主义部门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利益都成为资本主义的剩余。随着经济发展,国民收入中利润的份额提高了,储蓄也随之而增加,从而促进大规模的资本形成。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假定只有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部门转移,而储蓄主要由资本主义工业部门本身完成。费和拉尼斯修正了这个模型。他们认为,在无限劳动供给的前提下,离开农业部门而流向工业的工人不会降低或减少农业生产量。假设留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的人均消费保持不变,流到工业部门的工人以前所消费的谷物现在可以用他们的工资在市场上买到。
由于对消费品的总需求没有增长,因此,农业部门从销售谷物中所获得的收入就储蓄起来。储蓄者成为工业资本的所有者。
因此,按照费和拉尼斯的分析,不仅农业的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而且农业部门的剩余也作为储蓄为工业的资本形成所使用。
由于刘易斯等人的二元经济模型依据人口增长对工资率的调节作用和农业生产力水平决定工业的发展的古典经济学传统,因此,这种二元经济模型有时被称作古典经济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