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外逃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4:41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378页(1136字)

指资金为寻求更大的安全性而在国与国之间流动的现象。

促使资本外逃的因素有实际的或人们担心可能要发生的货币不稳定、没收性征税、战争和革命。这种现象在过去几个世纪都曾发生过,然而最初较低的流动性水平和较高的国际通信成本限制了资本外逃的范围。

最早的具有现代特征的例子是普法战争期间法国资金的大规模流向伦敦,而到了20世纪资本外逃的经常性和重要性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第一个主要事件就是一次世界期间资本由法国、意大利和同盟国逃往中立国,主要是瑞士、荷兰和瑞典。

第二个重要插曲是30年代中期资本逃离法国,以及末期英国和欧洲中立国(荷兰、比利时、瑞士)的资本逃往美国。不过到战后,一般地说工业国家一直没有受到由政治恐惧所推动的资本外逃巨浪的冲击。

70年代中期和末期曾发生大规模资本外逃运动,但这主要为通货膨胀所驱使。

资本外逃可能引起国家偿付能力的丧失(这意味着冻结外国信贷,实行外汇限制)。

比如,官方外汇储备可能耗竭;国外贷款将得不到;升高利率(它在原则上也许可阻止资本外流)将因会加剧通货紧缩和增长国内政治动荡或银行破产风险而不可行;通货向下浮动也无助于加强资本帐户,因为它将产生工资-价格螺旋或招致别国的报复。

某些政府有时通过最终使外国贷款人接受某种“自愿”的重订日期计划和对国内资本出口施行某种范围的控制来予先应付一种被迫的偿付能力丧失。这类措施代价是很高的,国家的信贷率将在未在几十年内受到损害。经济和政治上的自由主义传统也许受到无法弥补的破坏。

当然,担心出现被迫的偿付能力丧失并不是政府限制资本外逃的唯一动机。当实行紧缩政策时这可以作为对劳工的一种讨好或让步。另一方面,当局也希望它将提高国内投资和就业水平。此外,减低资本外逃能使利率稳定在较低水平。

不过,一般地看,除非采取与自由社会不相一致的方法来实施政策,否则各种反对资本外逃的措施将基本上无效。银行券的交易便是一个明显的空隙,特别是在那些具有陆地边界和作为旅游中心的国家尤其如此。

其他的空隙还有在贸易和补偿支付中开假发货票等。这种交易经常隐蔽在有发生资本外逃之嫌的国家的国际收支统计中大额负的“误差”项下,它们也可以说明接受外逃资本的国家的正“误差”项。

对付资本外逃的措施在增大其范围。国内投资者已认识到他们不能迅速地提高外国通货在其资产结构中的比例。因此,如果国内政治经济气候恶化,他们可能在长时期内得不到正常保护。为避免这种可能性,他们也许煞费苦心地通过各种可能的空隙积累外汇,使之超过由当前风险来看是正常的水平。

上一篇:汇兑心理说 下一篇:布雷顿森林制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