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5:00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388页(1835字)

指在多个国家或地区拥有许多分支机构或子公司的现代大公司,简称MNC。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私人直接海外投资大多都与大公司(主要是美国的)的扩张相联系,这曾招致政治上的批评。

虽然制度学派一直将厂商作为一种经济组织来研究,然而经济理论的主流却长期集中于价格理论或资源配置,故关于厂商及大公司发展的理论研究发展较晚。科斯(Coase)最先创造性地说明了厂商内部的生产管理组织比市场具有“交易上的优越性”(即减少了交易成本)的着名论点。本若丝(Penrose)则考察了厂商的增长过程及其限制。

在此基础上,希莫尔(Hymer)直接对既往的关于私人直接海外投资的理论提出了挑战,指出它不能解释资本流动的类型和地理分布;不仅如此,与直接海外投资相关的公司的类型似乎主要受特定市场上竞争条件的影响,而与利率差别不相干。这一挑战打开了关于MNC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闸门,经济学家开始探讨当直接投资是在一个巨大管理机构的协调网下而被投入于不同领域和地区时会产生什么不同结果。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投资不能再简单地视为一种国际资本运动,而应视为一组资源的运动,它由一个民族国家内的大厂商所承担,该厂商通过分散的公司企业在许多国家经营,而这些企业都对一个指挥中心负责。最重要的是,这种厂商按照一种规模来组织管理以至于在其活动的范围和种类方面取代了市场。到80年代初,很多这类厂商日益被叫作“全球性”公司,它们形成和实施某种全球性的竞争战略。实际上,人们认识到MNC的出现和增长从本质上说不过是通过海外投资而引起的厂商的增长。

跨国公司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在上世纪初既已有之。然而,直至本世纪30年代前,占支配地位的国际资本流动是主要源于英国的证券投资。

两战期间直接投资急剧增长,从而MNC开始走向经济舞台的中心。从科斯到希莫尔的共同思想线索是从厂商相对于市场的交易优势来一般地解释其存在与发展,而没有明确地将MNC与国内厂商区分开来。然而实际上,前者正是后者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任何大厂商的强大力量都在于它所拥有的生产资源的质量,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它的人员的知识与经验,它的形成和实施战略的组织能力。

最初,生产技术知识被视为关键因素,到后来,当厂商变得更大并控制日益多样化的活动时,为发展新型的管理机构所需要的管理技术也变得同样重要了。管理结构和职能经历了根本变化,它们全面影响了组织本身的性质。

一些人对此进行了研究。而根据厂商“组织理论家”的观点,当生产、营销、研究与开发、金融管理等各种活动能够被联结并组织进一个由统一的管理机构指导的系统的活动网络时,厂商便能够取得优势。大多数关于MNC经济研究的焦点都倾向于各种具体的经验问题上,诸如厂商为什么愿意在海外生产而不出口或向别国转让使用其技术的特许?为什么它们按照所选择的那种方式来确定区位?为什么它们比当地的厂商有优势?在什么行业它们最重要?什么样的国家倾向于产生大多数MNC以及为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它们实行垂直一体化或水平一体化?等等。几乎所有这些研究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科斯到希莫尔以来关于厂商的内在“市场”具有的交易优势的分析。因而应当说,虽然从经济观点看,MNC与国内厂商存在某种差别,可是从理论分析方面来说它们均适用于同一的组织理论,即由科斯所奠基的现代厂商理论。

关于MNC作用的分析在发展经济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一般认为,MNC无论是在本国还是驻在国,均会对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经济活动部门配置、收入分配等产生重大影响。经济学家广泛同意,对于MNC本国所产生的各种政策问题与那些资本与技术流出国的政策问题很相似,而限制本国公司向海外扩张也许会产生与保护贸易相类似的后果。然而,对于MNC驻在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则存在着极大争议,这部分也是因为这些政府在政治上不能适当地制止垄断,部分地是因为引进“不适当”的技术和需求结构偏好所造成的后果。由于这些原因,也由于它们经常被视为外国统治的工具,MNC在大多数发展中甚至发达国家经常被攻击、限制、排除甚至没收。

最后,应当强调指出,包括MNC在内的现代大公司对于传统的关于竞争性市场运行理论的有效性给予了明确的否定,这也是毋庸置疑的。

上一篇:特里芬矛盾 下一篇:欧洲美元市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