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

书籍: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 更新时间:2018-09-13 08:25:18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398页(984字)

和微观经济学相对称的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以一国经济总活动为背景而展开研究的,处理的都是一些经济活动中的总量问题——例如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生产要素的总就业与失业,全体微观经济单位的收入汇总与支出汇总,商品与劳务的一般价格水平以及总产出的年度增长率等等。这些宏观经济变量是如何决定的,为什么动态中要发生变化?一个经济社会的实际产出为什么不能达到其潜在的生产能力充分运转时的水平?为什么一般价格水平有时会保持相当的稳定,有时候又会急剧上升?为什么商品与劳务的总产出在某一期间的平均增长率与另一期间相比会有显着的不同?凡此种种,都是宏观经济学所要探讨的主要课题。

“宏观经济学”一词是挪威奥斯陆大学经济学教授,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瑞希(R.Frisch)在1933年首次提出的。但在西方经济学家中间注意宏观经济现象并偏好于总量分析的,在历史上却是不乏其人,例如,重农学派魁奈的“经济表”就是进行这种宏观经济分析的典型一例。后来的货币数量论以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开始涌现出的关于估算和分析国民收入的大批着作,都是以经济总量为研究对象的。但是,这些零散出现且结构并未系统形成的宏观经济分析在西方经济学中并不占据主导地位,原因是,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的必要性及其进行总量调节的紧迫性至少在那时并未充分地显示出来,只有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和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时候,或者说只有在西方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已经普遍化和制度化的时候,宏观经济学的地位才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在30年代大危机中产生的以英国着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所着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代表的当代“宏观经济学”才一跃而成为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成为当代西方国家经济生活的主要精神支柱和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总图景,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社会加总数、平均数或比率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关系及其所涉及的经济范畴或基本概念(诸如国民收入、总需求、通货膨胀、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也大体上适用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因此,在创建社会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过程中,批判地吸收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合理内核是十分重要的。

上一篇:微观经济学 下一篇:国际经济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