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
出处:按学科分类—经济 辽宁人民出版社《现代西方经济学辞典》第404页(1412字)
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和经济实绩水平的空间变化。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始于本世纪50年代。1951年美国经济学安伊萨德(W.Isard)发表了《区域投入-产出分析》一文,阐述了区域内部投入-产出的一般模型。
1967年,荷兰经济学家伯根(J.Tinbergen)出版了《发展计划》一书,探讨了多区域的计划模型,强调计划模型的编制应当建立在部门、区域和区位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基础上。70年代以后,区域经济学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美国还专门出版了《区域科学杂志》。
区域经济学通常被划分为区域宏观经济学和区域微观经济学。区域宏观经济学研究国民经济范围内若干区域的比较经济实绩。在这种研究中,每个区域都被视为是均质的。区域宏观经济学所涉及的课题有国民经济中区域的经济增长比较、区域之间失业水平的变动和区域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有关区域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些计量经济学模型虽然与国民经济模型相类似,但它们主要研究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
区域微观经济学相对来说更多地研究各个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相互作用。它考察区域的空间和距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这种研究中,区域是不被视为是均质的。区域微观经济学的一些课题通常属于区位理论研究的范围。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是基础产业的增长,而基础产业的增长又取决于对基础产业产量的需求水平、区域的竞争能力以及支出乘数或投资乘数值的大小。在区域经济学中,这种支出乘数或投资乘数被称作区域乘数。
区域乘数用于预测由于某些自主支出因素的增长而导致区域总的收入或就业水平的变化。区域乘数同宏观经济学中运用的国民经济支出或投资乘数在实质上是相同的,乘数值的大小要取决于所谓“漏出”(储蓄、税收和进口)和经济中是否存在未被利用的资源。
但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区域乘数一般要小于国民经济乘数。因为一个区域要比一个国家更为开放,许多原材料以及产品都需要进口,因而“漏出”的成分也比较大。他们还认为,当对某一产业的产品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区域经济学要从研究“投入乘数”出发。
“投入乘数”又称作“矩阵乘数”,它衡量因产品需求增加而导致的对区域投入品需求的增加额。
一般来说,由于原材料和其它机械设备可能要从其他区域“进口”,因此,区域投入需求的增加一般要小于产出需求的增长。一旦估计出对投入的需求额,就可以根据投入乘数计算出区域的收入水平以及就业水平的增加。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如果考虑区域收入增长对投资的影响和区域收入对新厂商流入的影响,区域乘数值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这些效应的综合结果被称作“超级乘数”。
区域经济学中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关于区域政策的研究。区域政策是政府经济政策的一种形式,它旨在改变区域经济活动或经济实绩的格局。区域政策可能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政策制定者所认为的区域经济实绩的理想模式;另一方面是政策制定者所认为的改变偏离理想模式的区域格局的最有效方式。一般来说,区域政策的目标是改善经济实绩和不景气地区的状况,缩小区域之间在经济实绩方面的差别。